以探究每一个行为的最深层的含义和原因的批评用在一个人身上很合适,但用于诠释一件艺术品则很危险。绝对而彻底的分析使得艺术走向虚无。因此,当芒福德先生在诠释梅尔维尔时——分析他的哲学、心理、宗教和性生活——他写得很好,但当他继续去诠释梅尔维尔的诗歌,就没有那么成功了。因为你在“诠释”一首诗时只能将它归结为譬喻——好比吃苹果是为了它的果核一样。就像古老的丘比特与赛姬的传说那样,有时候不要寻根问底会比较好。
——「评刘易斯·芒福德的《赫尔曼·梅尔维尔》」
薇琪·鲍姆小姐的小说以橡胶为主题——说它的主题是橡胶其实是对它的贬低——对于那些愿意去读500页印得密密麻麻的文字的人来说,里面有很多可以引用的信息。譬如说,野生橡胶树的原生地是巴西,后来才被引进到东印度群岛,你知道吗?
或许你知道,但你可能不知道在十八世纪时生活在森林地区的印度人就已经知道橡胶的性质,并用它制作防水的袋子和节日庆典时用来互相喷水的小喷水筒。和奎宁一样,橡胶是由一个耶稣会的传教士引进到欧洲的,据说还有人进贡了一双橡胶靴子给腓特烈大帝。奇怪的是,橡胶受到重视是因为它的防水性质而不是因为它的绝缘性质。它最初的大规模应用是制作橡胶套鞋。
薇琪·鲍姆小姐从工资低廉的劳工在丛林里从橡胶树上收集树脂开始讲起,到种子被带到东印度群岛,以苦力为基础的大种植园在东印度群岛、马来西亚和锡兰纷纷建立,到合成橡胶的发展,直到橡胶树回到原产地巴西。
为了让美国能够获得亚洲之外的橡胶供应,亨利·福特和其他人在亚马逊河流域开辟了种植园,之前让亚洲成为更适宜的种植地的劳动力难题和树病有望被克服。有关橡胶的各个历史事件被串成情节,但为什么这么一本书会被包装成一本小说就不得而知了。顺带提一下,书名是印第安人为橡胶树起的名字,“哭”指的是切开树皮后流下的白色乳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