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如图)
▷导论:https://shimo.im/docs/m8AZM9d0pailn1kb/
我希望从历史学和心理学术语的角度,把我从经验所抽象而出的思想与既有的知识联结起来,而不是列举许多个案来增加读者的阅读负担。我这么做,并不是因为我的论述需要某种历史的正当性,而是希望我能把自己身为精神医学专家的经验,从狭隘的专业领域带入比较普遍的知识脉络当中。如此一来,连受过高等教育的非心理学专业人士也可以在这种知识脉络里运用这些来自心理学专业领域的经验。如果我自己不确信这本书所呈现的心理学观点具有普遍的意义与应用性——所以,最好能在普遍的知识脉络里,而不是在原来的专业假设的形式里作处理——我其实不敢把这些心理学观点与既有的知识衔接在一起,因为人们会很容易误以为这是在侵犯其他的领域。
——「序言」
以上的讨论或许可以说明,为何在古希腊罗马时代所流传下来的诸多史料中,客观心理学可以使用的研究资料竟然少之又少。古希腊医学曾把人划分为四种性情(Temperamente),这些性情几乎是心理暨生理综合体(psycho-physiologische Komplexionen),因此,这样的区分几乎与本书所讨论的心理类型无关。尽管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相关研究资料相当缺乏,但这并不表示,我们无法在这个时期的思想史中发现心理类型对立的效应所留下的轨迹。
混杂基督教教义、波斯神秘宗教与希腊哲学思想的诺斯底教派(Gnosis)是基督教早期的异端派别。诺斯底主义把人分为三等,它们大致上与人类的三个基本心理功能相符,即“思考”“情感”“感知”。知识丰富的属灵人(Pneumatiker)的思考功能特别发达;属魂人(Psychiker)深受情感的影响;属体人(Hyliker)则受到感知的左右。诺斯底教派在基督教界向来坚持知识的价值,因此,把偏重情感的属魂人置于思考发达的属灵人之下完全符合该教派的精神。但是,主流的基督教会所宣扬的信仰与爱的准则却排斥知识:依照基督教的价值观,只因为拥有知识而显得卓尔不群的属灵人,其实是比较没有价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