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如图)
▷导论:https://shimo.im/docs/m8AZM9d0pailn1kb/
我希望从历史学和心理学术语的角度,把我从经验所抽象而出的思想与既有的知识联结起来,而不是列举许多个案来增加读者的阅读负担。我这么做,并不是因为我的论述需要某种历史的正当性,而是希望我能把自己身为精神医学专家的经验,从狭隘的专业领域带入比较普遍的知识脉络当中。如此一来,连受过高等教育的非心理学专业人士也可以在这种知识脉络里运用这些来自心理学专业领域的经验。如果我自己不确信这本书所呈现的心理学观点具有普遍的意义与应用性——所以,最好能在普遍的知识脉络里,而不是在原来的专业假设的形式里作处理——我其实不敢把这些心理学观点与既有的知识衔接在一起,因为人们会很容易误以为这是在侵犯其他的领域。
——「序言」
早期的基督教会以务实为主要路线,智识型的人如果顺从本身的战斗驱力而与基督教的卫道人士展开论战,通常无法承担失败的风险,毕竟当时基督教的信仰准则已日趋严格,无法允许教会内部出现具有自主性的宗教运动。这些基督教的信条相当缺乏正面的知识内容,寥寥可数的思维虽然很有价值,却会阻碍人们的思考。在基督教界所倡导的智识的牺牲(sacrificium intellectus)之下,智识型的人往往比情感型的人受到更大的打击。然而,从现今西方的思想发展来看,该教派大部分的知识内容不仅没有因为外部的排挤而丧失价值,反而还变得更重要,而且这些知识对于当时教会内部的智识型的人确实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几乎与俗世的诱惑不相上下。当时亦被视为异端的幻影派(Doketen)甚至还声称,耶稣基督不过是幻影,并没有真正的肉身,他在世为人所承受苦难的种种全是假象。幻影派的这项宣称也让纯粹的思维成分远比含有人性的情感成分受到更多的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