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如图)
▷导论:shimo.im/docs/m8AZM9d0pailn1kb

我希望从历史学和心理学术语的角度,把我从经验所抽象而出的思想与既有的知识联结起来,而不是列举许多个案来增加读者的阅读负担。我这么做,并不是因为我的论述需要某种历史的正当性,而是希望我能把自己身为精神医学专家的经验,从狭隘的专业领域带入比较普遍的知识脉络当中。如此一来,连受过高等教育的非心理学专业人士也可以在这种知识脉络里运用这些来自心理学专业领域的经验。如果我自己不确信这本书所呈现的心理学观点具有普遍的意义与应用性——所以,最好能在普遍的知识脉络里,而不是在原来的专业假设的形式里作处理——我其实不敢把这些心理学观点与既有的知识衔接在一起,因为人们会很容易误以为这是在侵犯其他的领域。

——「序言」

【第一章 古希腊罗马时期与中世纪思想史的类型问题】

仍有不少人认为,应该把心理学视为一门具有绝对正确性的学科。目前大多数的人都还相信,客观心理学应该以实际的观察和经验材料作为主要的根据。当然,这样的研究基础如果可以获得,那肯定是再好不过了!然而,学术研究的目的与理想却不在于尽可能精确地描述事实,毕竟它无法与现代的录像、录音技术匹敌。只有当学术研究有能力提出精简地表达现象多样性、一贯地掌握事物演变过程的原理原则时,它才能达成它的宗旨与目的。令人遗憾的是,学术研究虽然具有普遍的、已被证实的有效性,但研究者对于可被经验的研究对象的观点却逐渐沦为研究者主观心理状态的产物。由此可见,学术理论与概念的形成其实含有许多个人的偶然性。
在这个世界上,不只存在着心理物理学的方程式(psychophysische Gleichung),还存在着个人的心理学方程式(persönliche psychologische Gleichung)。我们的肉眼虽然可以看见颜色,却无法看到显现颜色的光波长度,没有人比心理学家更重视这个众所周知的事实。个人方程式(persönliche Gleichung)早在研究者从事观察时便已开始产生作用:因为人们会看到自己最容易看到的东西,所以人们首先会看到弟兄的眼中有刺。无疑,弟兄的眼中确实有刺,但人们自己的眼里也有梁木,因此,个人的察看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往往会受到阻碍。我本人并不信任所谓的客观心理学所倡导的“纯观察”的研究准则,除非研究者的观察仅限于盯住测时器、瞬间显示器以及其他的“心理学”研究仪器。我认为,过度依赖观察方法的研究者其实无法从心理学的经验事实里获取丰硕的研究成果。

关注

德尔图良的著述内容后来随着人生的发展而越来越尖锐。当基督教界越来越受迫于情势,而必须容忍广大的信众一些不合教义与教规的行为时,不愿随波逐流的他便决定与主流的基督教会决裂,转而追随当时锐意改革教会风气的腓尼基先知孟他努(Montanus),而成为孟他努教派的一员。孟他努强调属灵的体验,要求信徒必须展现出绝对拒绝世界的态度,过着超凡脱俗的信仰生活。后来德尔图良还撰写宣传册,发动教义的论战,并激烈地攻击罗马教宗加里斯都一世(Calixtus I),而致使本身所属的孟他努教派在基督教界越来越边缘化。200年后,即罗马帝国末期,出身于北非、曾在迦太基求学的神学家奥古斯丁(Augustin)曾在著作中提到,前辈神学家德尔图良后来因不满孟他努学说而退出该教派,并自行另立宗派。
德尔图良可以说是内倾思考型的典型代表。他那斐然可观的、极度敏锐的思考力还伴随着明显的感官性(Sinnlichkeit)。不过,归信基督教却让他在心理发展过程中付出高昂的代价,因为他必须切除自己身上最有价值的器官,即智识(Intellekt),同时还必须放弃智识所赋予他的透彻的理解力,甚至他的智识后来还接受了一些具有神话色彩的思维,比如上帝之子牺牲受难的伟大的典范性象征。当他走在基督教所倡导的牺牲智识的道路上时,便已自绝于纯粹理性的心理发展之外,因此,他必须承认,心灵深处的非理性动能(irrationale Dynamis)就是他的本性所在。德尔图良当然会厌恶诺斯底教派的思维成分,也就是对人类心灵深处充满生命动能的现象进行智识方面的利用,因为他为了认可宗教的情感原则早就已经排除了这条智识的路线。

登录以加入对话
万象千言

本站话题休闲取向,欢迎使用。以下类型用户请勿注册:激进民运人士、左翼爱国者、网络评论员。

访客查看账户公共页面 (1234.as/@username) 仅显示 10 条最新嘟文,如果需要查看更多,请关注或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