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如图)
▷导论:https://shimo.im/docs/m8AZM9d0pailn1kb/
我希望从历史学和心理学术语的角度,把我从经验所抽象而出的思想与既有的知识联结起来,而不是列举许多个案来增加读者的阅读负担。我这么做,并不是因为我的论述需要某种历史的正当性,而是希望我能把自己身为精神医学专家的经验,从狭隘的专业领域带入比较普遍的知识脉络当中。如此一来,连受过高等教育的非心理学专业人士也可以在这种知识脉络里运用这些来自心理学专业领域的经验。如果我自己不确信这本书所呈现的心理学观点具有普遍的意义与应用性——所以,最好能在普遍的知识脉络里,而不是在原来的专业假设的形式里作处理——我其实不敢把这些心理学观点与既有的知识衔接在一起,因为人们会很容易误以为这是在侵犯其他的领域。
——「序言」
冯·哈那克曾用下面这段颇具心理学意义的文字叙述奥利金对于信仰和知识所持有的立场:
信仰者与求知者都一样,他们都需要《圣经》:前者从《圣经》中取得他们所需要的信仰事实与戒律,后者则从《圣经》中解读出一些宗教思想,并从这些思想里获得可以体验上帝的爱与观点的力量。换言之,一切的物质性可以借由宗教的解释(以比喻方式作解释,也就是诠释学)而转化成一个思想的宇宙。没错!所有的一切终究会因为信仰的提升而被超越,被当成过往的阶段而被抛在后方,独独只有上帝所创造的人类灵魂与这位造物者的那种喜乐而平静的关系会存留下来(爱与异象,amor et visio)。
与德尔图良不同的是,奥利金的神学在本质上是哲学,而且与新柏拉图哲学的理论架构完全契合。在他的著作中,希腊哲学、诺斯底主义以及主流的基督教思想彼此和谐地交融着。然而,这种明智的高度宽容与公正性却让奥利金最终难逃被教会公开谴责的命运。晚年的奥利金因为罗马帝国皇帝德西乌斯(Decius)迫害基督徒而遭拷打,不久便因为禁不起刑罚的折磨而撒手人寰。基督教会对奥利金的谴责则发生在他亡故之后:公元399年,罗马教宗阿纳斯塔修斯一世(Anastasius I)公开对奥利金发表谴责。543年,拜占庭帝国的查士丁尼大帝(Justinian I)召开一场关于教义与教规的宗教会议(Synode),贬斥奥利金的“异端邪说”,并在后来举行的高阶神职人员的宗教会议(Konzilien)中对奥利金“不当的”神学理论正式提出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