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如图)
▷导论:https://shimo.im/docs/m8AZM9d0pailn1kb/
我希望从历史学和心理学术语的角度,把我从经验所抽象而出的思想与既有的知识联结起来,而不是列举许多个案来增加读者的阅读负担。我这么做,并不是因为我的论述需要某种历史的正当性,而是希望我能把自己身为精神医学专家的经验,从狭隘的专业领域带入比较普遍的知识脉络当中。如此一来,连受过高等教育的非心理学专业人士也可以在这种知识脉络里运用这些来自心理学专业领域的经验。如果我自己不确信这本书所呈现的心理学观点具有普遍的意义与应用性——所以,最好能在普遍的知识脉络里,而不是在原来的专业假设的形式里作处理——我其实不敢把这些心理学观点与既有的知识衔接在一起,因为人们会很容易误以为这是在侵犯其他的领域。
——「序言」
内倾思考型的德尔图良改宗基督教后,便摒弃智识,因为智识曾是他与世俗最坚实的联结。此外,他还攻击诺斯底教派,因为该派对他而言正是一条通往智识的歧途,更何况智识还能驾驭感官性。这些事实还让我们发现,诺斯底教派其实存在两大派系,内部并未团结一致:其中一派的诺斯底教徒追求极致的精神生活,而另一派却迷失在行为的反常、放荡和淫猥当中,会肆无忌惮地做出令人相当厌恶的变态和无耻的行为。换句话说,他们有一部分是严谨的克制者,而另一部分则是秩序与法律的违反者。后者计有尼古拉派(Nicolaiten)、阿康提派(Archontiker)和柏柏利派(Borborianer),他们通常会犯下过失,而且根据他们所宣称的某些事理,刻意让自己沉溺于毫无节制的纵欲中。在诺斯底教派里,看起来立场完全相反的派别彼此能多亲近?关于这一点,其实只要看看阿康提派就知道了:阿康提派是诺斯底教派的一个分支,后来分裂为节制派与放纵派,而且他们还各自依照自己的逻辑,坚定不移地贯彻自己的观点。如果人们想知道,曾被大胆实践的唯智主义(Intellektualismus)在伦理上意味着什么,不妨研究一下诺斯底教徒的生活史,然后就会明白,为什么主流的基督教界会主张智识的牺牲。当时那些奉行牺牲智识的基督徒也同样坚定不移地维护,并在生活中力行自己所构想出的主张,其中还不乏一些荒谬的言论与行为。
外倾型的奥利金则通过自阉来放弃自己与世间的感官性联结。对他而言,具有威胁性的东西显然不是智识,而是关于客体的情感和感知。因此,割下自己的生殖器可以让他从诺斯底主义所带有的感官性中解放出来,从而毫无畏惧地沉浸在丰富的诺斯底主义的思想中。德尔图良则与奥利金相反,他以放弃智识来排斥该教派,并借此获得了奥利金所缺乏的深刻的宗教情感。对此,哲学家舒兹曾表示:
德尔图良用最深刻的情感体验自己所表达的每一句话,他不会像奥利金那样受到理智(Verstand)的引导,而是顺从自己的内心。所以,就情感的处理而言,德尔图良比奥利金出色。然而,曾身为最积极的思考者的德尔图良后来却几乎弃绝了知识,而且把对付诺斯底教派的斗争扩大为反对人类思考的斗争。所以,就理智的处理而言,德尔图良就不如奥利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