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如图)
▷导论:https://shimo.im/docs/m8AZM9d0pailn1kb/
我希望从历史学和心理学术语的角度,把我从经验所抽象而出的思想与既有的知识联结起来,而不是列举许多个案来增加读者的阅读负担。我这么做,并不是因为我的论述需要某种历史的正当性,而是希望我能把自己身为精神医学专家的经验,从狭隘的专业领域带入比较普遍的知识脉络当中。如此一来,连受过高等教育的非心理学专业人士也可以在这种知识脉络里运用这些来自心理学专业领域的经验。如果我自己不确信这本书所呈现的心理学观点具有普遍的意义与应用性——所以,最好能在普遍的知识脉络里,而不是在原来的专业假设的形式里作处理——我其实不敢把这些心理学观点与既有的知识衔接在一起,因为人们会很容易误以为这是在侵犯其他的领域。
——「序言」
当代法国小说家暨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纳托尔·法朗士(Anatole France)曾写道:“思考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们是如何思考的?请想想,我们是在用字眼思考。一个形而上学家用以建构他的世界体系的,充其量只是一些修饰过的猴子和狗的叫声罢了!”法朗士的这个说法就是极端的唯名论。此外,哲学家尼采还曾依据这种哲学观而把理性称为“语言形而上学”(Sprachmetaphysik)。
而思考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是如何思考的?请想想,我们在用字母思考。为了延续世界的体系,一个形而上学家有的充其量是符号精心剪裁之下的呐喊与狗吠。
反之,唯实论者则主张事物具有客观实在的共相,因为观念世界的出现早于感官世界,所以共相先于事物而存在。这也就表示,共相的普遍概念大致不脱柏拉图所谓的理型(Idee)。唯名论者虽然笃信基督教,却是怀疑论派的一支,换句话说,唯名论就是最僵化的基督教教义学(Dogmatik)当中的哲学怀疑论。它否定抽象事物所固有的特殊存在,所以,它所谓的实在性(Realität)必然吻合于感官所能知觉的事物的实在性,而且这种事物的个别性还会显示出实在性,而不是抽象观念。严格的唯实论则恰恰相反,它始终强调抽象的东西、观念以及先于事物而存在的共相的真实性(Wirklichke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