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如图)
▷导论:shimo.im/docs/m8AZM9d0pailn1kb

我希望从历史学和心理学术语的角度,把我从经验所抽象而出的思想与既有的知识联结起来,而不是列举许多个案来增加读者的阅读负担。我这么做,并不是因为我的论述需要某种历史的正当性,而是希望我能把自己身为精神医学专家的经验,从狭隘的专业领域带入比较普遍的知识脉络当中。如此一来,连受过高等教育的非心理学专业人士也可以在这种知识脉络里运用这些来自心理学专业领域的经验。如果我自己不确信这本书所呈现的心理学观点具有普遍的意义与应用性——所以,最好能在普遍的知识脉络里,而不是在原来的专业假设的形式里作处理——我其实不敢把这些心理学观点与既有的知识衔接在一起,因为人们会很容易误以为这是在侵犯其他的领域。

——「序言」

【第一章 古希腊罗马时期与中世纪思想史的类型问题】

仍有不少人认为,应该把心理学视为一门具有绝对正确性的学科。目前大多数的人都还相信,客观心理学应该以实际的观察和经验材料作为主要的根据。当然,这样的研究基础如果可以获得,那肯定是再好不过了!然而,学术研究的目的与理想却不在于尽可能精确地描述事实,毕竟它无法与现代的录像、录音技术匹敌。只有当学术研究有能力提出精简地表达现象多样性、一贯地掌握事物演变过程的原理原则时,它才能达成它的宗旨与目的。令人遗憾的是,学术研究虽然具有普遍的、已被证实的有效性,但研究者对于可被经验的研究对象的观点却逐渐沦为研究者主观心理状态的产物。由此可见,学术理论与概念的形成其实含有许多个人的偶然性。
在这个世界上,不只存在着心理物理学的方程式(psychophysische Gleichung),还存在着个人的心理学方程式(persönliche psychologische Gleichung)。我们的肉眼虽然可以看见颜色,却无法看到显现颜色的光波长度,没有人比心理学家更重视这个众所周知的事实。个人方程式(persönliche Gleichung)早在研究者从事观察时便已开始产生作用:因为人们会看到自己最容易看到的东西,所以人们首先会看到弟兄的眼中有刺。无疑,弟兄的眼中确实有刺,但人们自己的眼里也有梁木,因此,个人的察看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往往会受到阻碍。我本人并不信任所谓的客观心理学所倡导的“纯观察”的研究准则,除非研究者的观察仅限于盯住测时器、瞬间显示器以及其他的“心理学”研究仪器。我认为,过度依赖观察方法的研究者其实无法从心理学的经验事实里获取丰硕的研究成果。

关注

支持唯名论的法国经院哲学家约翰·罗塞林(Johannes Roscellinus)在11世纪末引发了中世纪的共相之争。罗塞林当时表示,共相只是事物的名称,或如同唯名论者向来的主张,只是“一阵由声音的振动所产生的微风”。对他来说,只有个人和个别事物才存在——当代美国历史学家亨利·泰勒(Henry Osborn Taylor)曾贴切地以“整个人已被个体的实在性盘踞”这句话来描述他——因此,他得出了“连上帝也只是一个个体”的结论,上帝的三位一体(Trinität)便因而分解成圣父、圣子和圣灵三个不同的神,他们不再是一体,而是三个分离的个体,也就是所谓的“三位异体”(Tritheismus)。身为教会主流势力的唯实论者当然无法容忍这种与教义相抵触的神学理论,于是便在一场于1092年在法国北部苏瓦松(Soissons)召开的宗教会议里,把罗塞林的见解贬斥为异端。在唯实论的阵营里,法国香槟地区的主教威廉(Wilhelm von Champeaux)虽是一位极端的唯实论者,却也受到亚里士多德学说的影响。知名的经院哲学家皮埃尔·阿伯拉尔(Pierre Abaerlard)曾受教于他,但后来却与他完全对立,不仅否认他的唯实论观点,也反对共相的存在。根据阿伯拉尔的说法,香槟的威廉在讲课时会教导学生,一个东西既存在于本身的完整性(Totalität)里,也存在于不同的个别事物里。不同的个别事物之间并没有根本的差异,只有各式各样的“非本质的属性”。就“非本质的属性”这个概念而言,偶然性才是事物实际多样性的特征。这就如同基督教圣餐中的圣饼和葡萄酒,依照该教义的化体说,它们在化体为基督的圣体与宝血之前只具有“非本质的属性”。

登录以加入对话
万象千言

本站话题休闲取向,欢迎使用。以下类型用户请勿注册:激进民运人士、左翼爱国者、网络评论员。

访客查看账户公共页面 (1234.as/@username) 仅显示 10 条最新嘟文,如果需要查看更多,请关注或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