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如图)
▷导论:https://shimo.im/docs/m8AZM9d0pailn1kb/
我希望从历史学和心理学术语的角度,把我从经验所抽象而出的思想与既有的知识联结起来,而不是列举许多个案来增加读者的阅读负担。我这么做,并不是因为我的论述需要某种历史的正当性,而是希望我能把自己身为精神医学专家的经验,从狭隘的专业领域带入比较普遍的知识脉络当中。如此一来,连受过高等教育的非心理学专业人士也可以在这种知识脉络里运用这些来自心理学专业领域的经验。如果我自己不确信这本书所呈现的心理学观点具有普遍的意义与应用性——所以,最好能在普遍的知识脉络里,而不是在原来的专业假设的形式里作处理——我其实不敢把这些心理学观点与既有的知识衔接在一起,因为人们会很容易误以为这是在侵犯其他的领域。
——「序言」
在“个人是什么”与“个人表现出什么”之间,也就是在“个人作为个体”和“个人作为集体的一分子”之间,存在着一条幽深的鸿沟,这就是当前的情况。尽管个人的心理功能已获得发展,但他的个体性却仍在原地踏步。如果他有杰出的表现而受到社会的认可,那么,他和他的集体功能便是协调一致的;如果他表现平庸,尽管本身所发挥的社会性功能会受到重视,但他的个体性却已完全处于未开发的劣势功能这一边,所以,他看起来就像个野蛮人,而前者(表现杰出者)却能幸运地掩饰本身实际存在的野蛮性。当然,个体对某个功能的片面倚重对于他的社会性来说确实具有不可低估,且无法通过其他方式而达成的优势。对此,席勒曾贴切地表示:
唯有将我们精神的全部能量汇聚在一个焦点上,将我们全部的本质集中到一股单一的力量里,同时为它装上翅膀,并借由我们的施力,才能让它远远地飞越自然界为它设下的界限。
然而,个体对优势功能的这种片面性发展,必然会使一些备受压抑的劣势功能有所反应,因为劣势功能不可能完全不发展,也不可能彻底被排除在个体的生命历程之外。个体为了给予劣势功能生存的机会,总有一天必定会“再度终结其内在的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