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如图)
▷导论:https://shimo.im/docs/m8AZM9d0pailn1kb/
我希望从历史学和心理学术语的角度,把我从经验所抽象而出的思想与既有的知识联结起来,而不是列举许多个案来增加读者的阅读负担。我这么做,并不是因为我的论述需要某种历史的正当性,而是希望我能把自己身为精神医学专家的经验,从狭隘的专业领域带入比较普遍的知识脉络当中。如此一来,连受过高等教育的非心理学专业人士也可以在这种知识脉络里运用这些来自心理学专业领域的经验。如果我自己不确信这本书所呈现的心理学观点具有普遍的意义与应用性——所以,最好能在普遍的知识脉络里,而不是在原来的专业假设的形式里作处理——我其实不敢把这些心理学观点与既有的知识衔接在一起,因为人们会很容易误以为这是在侵犯其他的领域。
——「序言」
对于内倾型而言,自我的观念无疑是意识的连续性与支配性,自我的易感性或与他者的关系状态则是一种心理状态。与此相反的是,外倾型更重视本身与客体关系的连续性,而比较忽视自我的观念,因此,他所面对的冲突问题与内倾型并不相同。我们假如还想继续探索席勒的思维,就必须切记并盯住这一点。比方说,他谈到个人在“永恒稳定的自我中,而且独独在此之中”揭示自己时,就是采取了内倾者的观点。如果从外倾者的观点来看,个人只会在与他者的关系中,在与客体的关系的功能里展现自己。内倾者认为,“个人”完全等同于自我,但外倾者却认为,个人存在于自我受到外在刺激的易感性里,而非存在于受到外在刺激的自我当中。也就是说,外倾者的自我在某种程度上不如他的易感性——他与外在的关系——那么重要。外倾者处于变动之中,而内倾者则处于稳定的状态。就外倾者而言,自我绝不是“永恒稳定的”,因此外倾者极少关注自我。反之,内倾者则过度关注自我,因而畏惧任何干扰他的自我的外在变动。易感性对于内倾者来说可能直接意味着为难和不快,而外倾者却无论如何都不想失去它。以下的这段引文可以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席勒的内倾型人格:
在一切变化中,维持个体本身始终不变,是个体的理性本质为自己所设下的准绳。因此,个体会把所有的察觉转为经验,也就是转为统一的知识,而且把他在时间里的各种表现方式转为适用于各个时代的法则。
内倾者的这种抽象化的、固守自身的态度显而易见,甚至还被尊为最高准则。所以,内倾者必须立刻把每个经历提升为普遍的经验,并尽快从所有的经验当中归结出一条适用于恒久未来的法则;然而,人们却还有另一种状态:外倾者并不会把个别的经历转化为普遍的经验,以免进一步总结出阻碍人们未来的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