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如图)
▷导论:https://shimo.im/docs/m8AZM9d0pailn1kb/
我希望从历史学和心理学术语的角度,把我从经验所抽象而出的思想与既有的知识联结起来,而不是列举许多个案来增加读者的阅读负担。我这么做,并不是因为我的论述需要某种历史的正当性,而是希望我能把自己身为精神医学专家的经验,从狭隘的专业领域带入比较普遍的知识脉络当中。如此一来,连受过高等教育的非心理学专业人士也可以在这种知识脉络里运用这些来自心理学专业领域的经验。如果我自己不确信这本书所呈现的心理学观点具有普遍的意义与应用性——所以,最好能在普遍的知识脉络里,而不是在原来的专业假设的形式里作处理——我其实不敢把这些心理学观点与既有的知识衔接在一起,因为人们会很容易误以为这是在侵犯其他的领域。
——「序言」
感官性情感(das sinnliche Fühlen)——或更确切地说,存在于感官知觉状态里的情感——具有集体性。它为个体带来某种易感性或某种与他者的关系状态,这种状态往往同时让个体处于“神秘参与”的状态,也就是一种与被感知的客体产生局部认同的状态。主体和客体的同一性(Identität)会让主体不得不依赖客体,而这种强迫性依赖又会通过恶性循环促使内倾者再度强化意识的抽象作用,这是因为抽象作用可以为他消除麻烦的外在关系,以及由此而来的强迫性依赖。席勒也认识到这种感官性情感的特色:
如果人们只会感受,只会欲求,而且只依凭欲望而行动,那么人们就只能以世俗的形式存在着。
但是,内倾者意识的抽象作用毕竟不可能无止境地持续下去,为了逃避本身的易感性,他最终不得不让自己着手塑造外在的形式。席勒继续说道:
人们如果不希望自己只是以世俗的形式存在着,就必须赋予内容某些形式。人们应该把所有内在的东西外显出来,并为外显的一切塑造形式。人如果可以彻底达成这两项任务,就可以回到我所依据的神性的概念。
这一点相当重要。如果我们假设主体的感官性情感的对象是一个人,那么,他是否会接受这种情况?如果与他有关系的人就是他的创造者,他是否愿意被塑造?模仿上帝的造物主角色是人类的天职,但是,没有生命的东西本身也有自行存在的神圣权利。当第一个猿人开始制造石器时,这个世界便已脱离了混沌状态。然而,如果所有的内倾者都想把自己有限的观念世界外显出来,并着手塑造这些外显之物,那就会令人担忧不已。这种事情每天都在上演,个体虽然受到本身这种类神性(Gottähnlichkeit)的折磨,却也是咎由自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