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如图)
▷导论:https://shimo.im/docs/m8AZM9d0pailn1kb/
我希望从历史学和心理学术语的角度,把我从经验所抽象而出的思想与既有的知识联结起来,而不是列举许多个案来增加读者的阅读负担。我这么做,并不是因为我的论述需要某种历史的正当性,而是希望我能把自己身为精神医学专家的经验,从狭隘的专业领域带入比较普遍的知识脉络当中。如此一来,连受过高等教育的非心理学专业人士也可以在这种知识脉络里运用这些来自心理学专业领域的经验。如果我自己不确信这本书所呈现的心理学观点具有普遍的意义与应用性——所以,最好能在普遍的知识脉络里,而不是在原来的专业假设的形式里作处理——我其实不敢把这些心理学观点与既有的知识衔接在一起,因为人们会很容易误以为这是在侵犯其他的领域。
——「序言」
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的第十二封书信中,探讨了人类的两个基本驱力,并对它们做了相当详尽的描述。其中之一便是“感官的”驱力,这种基本驱力就是把人“置于时间的限制之内,并使人转变为物质素材”,而且要求“变化,要求时间具有内容。个体在纯粹为内容所充满的时间里的状态,被称为感知……在这种状态下,人根本就是一个量的统一体(Grose-Einheit),就是时间洪流中的一个被内容充满的片刻——甚至可以说,他已经不存在,因为,只要他受制于感知而被时间之流带着走,他的人格就会消失……他用无法扯断的纽带,把积极向上的精神紧紧地系在感官世界中,并把抽象化思维从漫无边际的自由遨游中拉回到当前的界域内”。
席勒把这种感官驱力的表现理解为“感知”,而不是蠢蠢欲动的、感官的渴望(Begehren),这样的阐述也非常符合席勒本身的心理特征。这无异于显示,感官性对他而言,具有易感性和反应性,而且这种观点正是内倾者的特征,倘若是外倾者,就会首先把感官性视为一种渴望。除此之外,感官驱力还要求变化,然而,观念却盼望不变与永恒。谁如果受到观念的支配,就会追求恒久性,如此一来,所有会变化的一切必然存在于观念的对立面。在这里,我还要指出,席勒的情感和感知因为处于未发展的状态,所以在心理法则的效应下会相互错杂在一起。下面这段引文便可以证明,席勒无法清楚地区辨“情感”和“感知”:
情感只意味着:对于这个主体和这个片刻,它是真实的;倘若主体和时间发生改变,那么,对于当前感知的说辞就必须收回。
这段话已经清楚地显示席勒在用语上混淆了情感和感知这两个词语的概念,而且让我们看到,他并未充分评断和精确界定情感,以至于无法把它和感知区分开来。已分化的情感也能产生普遍的有效性,所以,不只具有个案的有效性。不过,因为内倾思考型的情感感知(Gefühlsempfindung)带有消极性和反应性,所以其有效性确实仅止于个案,换句话说,内倾思考型的情感感知从来都无法超越个案——情感感知唯一的刺激来源——而达到可以和所有的案例进行抽象比较的层面,因为抽象的比较在内倾思考型的人身上,是由思考功能,而不是由情感功能来执行的。不过,这种情况在内倾情感型的人身上却恰恰相反,因为内倾情感型的情感已具有抽象性和普遍性,所以已经形成了普遍而长久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