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如图)
▷导论:shimo.im/docs/m8AZM9d0pailn1kb

我希望从历史学和心理学术语的角度,把我从经验所抽象而出的思想与既有的知识联结起来,而不是列举许多个案来增加读者的阅读负担。我这么做,并不是因为我的论述需要某种历史的正当性,而是希望我能把自己身为精神医学专家的经验,从狭隘的专业领域带入比较普遍的知识脉络当中。如此一来,连受过高等教育的非心理学专业人士也可以在这种知识脉络里运用这些来自心理学专业领域的经验。如果我自己不确信这本书所呈现的心理学观点具有普遍的意义与应用性——所以,最好能在普遍的知识脉络里,而不是在原来的专业假设的形式里作处理——我其实不敢把这些心理学观点与既有的知识衔接在一起,因为人们会很容易误以为这是在侵犯其他的领域。

——「序言」

【第二章 席勒对于类型问题的探讨】

我从席勒的许多个人特质中得出一个结论:席勒属于内倾型,而歌德比较倾向于外倾型,如果我们不把歌德本身突出的直觉力列入考虑的话。在席勒那些关于理想类型的描述里,我们可以轻易地发现他在其中所显露的自我图像。席勒的论述会因为本身所属的类型而出现一种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我们如果想更全面地掌握席勒的思想,就不该忽略这个事实。这种局限性会使内倾型的席勒更容易发挥本身某一种已达到更充分发展的心理功能,却难以表现那些发展不完全,且带有劣势特征的功能,而且这些劣势特征还因为本身发展不足而必须依附在这些功能之下。由此看来,席勒的论述实则需要我们的批判和指正,而这种局限性也促使席勒使用了一套缺乏普遍适用性的术语。因为席勒属于内倾型,所以,他和内在观念之间的联结远远强过他和外在事物的联结。至于内倾个体与内在观念之间的关系究竟是偏向情感还是思考,就视个体的类型倾向于情感型还是思考型而定。

关注

席勒也知道,思考和易感性(情感感知)这两种功能会相互转移(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当其中一种功能取得优势时,这种情况就会出现)。
他会把主动作为的功能所需要的强度给予被动承受的功能(易感性),让物质驱力(Stofftrieb)优先于形式驱力,并把感受性能力变成决定性能力。他会把被动承受的功能所应有的广度分配给主动作为的功能(积极的思考),让形式驱力优先于物质驱力,并让决定性能力取代感受性能力。在前一种情况下,他绝不会做他自己;在后一种情况下,他绝不会出现什么改变。
以上这段相当值得注意的引文包含了许多我们在前面已经讨论过的东西。当积极思考的动能流向情感感知时——内倾型出现翻转时——未分化的、古老而原始的情感感知便占有主导的地位,个体便因此而陷入了一种极端的关系状态,也就是认同本身所感知的客体。这种状态符合所谓的劣势的外倾,换句话说,这种外倾会让个体完全脱离自我,而完全消融于古老而原始的集体关系和集体认同之中。然后,他便不再是“他自己”,而是一种纯粹的关系状态,因为他认同了外在的客体,所以失去了自己的立足点。内倾者本能地感觉到,必须全力抵制这种状态,但他却还经常不自觉地陷入这种状态。无论如何,这种状态都不该和外倾者的外倾相混淆,虽然内倾者总是犯这种错误,并轻蔑这种外倾,其实他向来就是这么看待自己本身所维系的关系。上述的后一种情况纯粹呈现出内倾思考型,而与认同外在的客体相反。内倾思考型排除了劣势的情感感知,这无异于宣告了自己的匮乏,等于是让自己处于“不论是外在世界还是内在世界都难以影响他本身”的状态。

登录以加入对话
万象千言

本站话题休闲取向,欢迎使用。以下类型用户请勿注册:激进民运人士、左翼爱国者、网络评论员。

访客查看账户公共页面 (1234.as/@username) 仅显示 10 条最新嘟文,如果需要查看更多,请关注或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