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如图)
▷导论:shimo.im/docs/m8AZM9d0pailn1kb

我希望从历史学和心理学术语的角度,把我从经验所抽象而出的思想与既有的知识联结起来,而不是列举许多个案来增加读者的阅读负担。我这么做,并不是因为我的论述需要某种历史的正当性,而是希望我能把自己身为精神医学专家的经验,从狭隘的专业领域带入比较普遍的知识脉络当中。如此一来,连受过高等教育的非心理学专业人士也可以在这种知识脉络里运用这些来自心理学专业领域的经验。如果我自己不确信这本书所呈现的心理学观点具有普遍的意义与应用性——所以,最好能在普遍的知识脉络里,而不是在原来的专业假设的形式里作处理——我其实不敢把这些心理学观点与既有的知识衔接在一起,因为人们会很容易误以为这是在侵犯其他的领域。

——「序言」

【第二章 席勒对于类型问题的探讨】

我从席勒的许多个人特质中得出一个结论:席勒属于内倾型,而歌德比较倾向于外倾型,如果我们不把歌德本身突出的直觉力列入考虑的话。在席勒那些关于理想类型的描述里,我们可以轻易地发现他在其中所显露的自我图像。席勒的论述会因为本身所属的类型而出现一种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我们如果想更全面地掌握席勒的思想,就不该忽略这个事实。这种局限性会使内倾型的席勒更容易发挥本身某一种已达到更充分发展的心理功能,却难以表现那些发展不完全,且带有劣势特征的功能,而且这些劣势特征还因为本身发展不足而必须依附在这些功能之下。由此看来,席勒的论述实则需要我们的批判和指正,而这种局限性也促使席勒使用了一套缺乏普遍适用性的术语。因为席勒属于内倾型,所以,他和内在观念之间的联结远远强过他和外在事物的联结。至于内倾个体与内在观念之间的关系究竟是偏向情感还是思考,就视个体的类型倾向于情感型还是思考型而定。

关注

外倾者是借由客体而找到自己,而内倾者却反倒因为客体而迷失自己。当外倾者内倾时,他和集体思维的联系会弱化,他对于古老而原始的、具体化的集体思维所形成的认同,则被称为感知的设想(Empfindungsvorstellen)。总之,外倾者会在内倾时(在思考的劣势功能中)迷失自己,就如同内倾者会在外倾时迷失自己一般。所以,外倾者会排斥、畏惧或沉默地蔑视内倾,而内倾者对于外倾也是如此。对于席勒来说,外倾与内倾这两种机制的对立就是感知与思考之间的对立——或诚如他所说的——也是“物质与形式”或“被动的承受与主动的作为”(即易感性和积极的思考)之间的对立。他已经感受到这种矛盾无法被消除,因为“感知和思考之间的距离无限遥远,人们根本无法调和这两者的矛盾”,而且这两种“状态还相互对抗,从来都无法达到和谐一致”。
此外,这两种驱力必须以“能量”——席勒曾以非常现代的观点对此进行思考——的形式存在,而能量则要求且需要“释放”。
物质驱力和形式驱力的要求都是真切的,因为就人们的认知而言,前者关系到事物的真实性,而后者则关系到事物的必然性。
感官驱力的能量释放绝不是肉体的无能为力和感知的钝化所产生的结果,因为这种情况无论发生在哪里都只会受到鄙视;感官驱力的能量释放必须是一种自由的行动、一种个人的作为,这种作为可以通过道德的强度来缓和感官的强度……因为感官只会迁就精神。
由此我们还可以推论:精神也只会迁就感官。虽然席勒从未直接这么说过,但他曾意有所指地提到:
同样,形式驱力的能量释放也不该起因于精神的无能为力,以及思考力或意志力的薄弱,因为这是对人性的贬低。感知的丰富性必然是它荣耀的泉源。感官性本身必定会用制胜的力量来维护自己的领域,并抗拒精神借由率先的行动而强加给它的暴力。

登录以加入对话
万象千言

本站话题休闲取向,欢迎使用。以下类型用户请勿注册:激进民运人士、左翼爱国者、网络评论员。

访客查看账户公共页面 (1234.as/@username) 仅显示 10 条最新嘟文,如果需要查看更多,请关注或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