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如图)
▷导论:shimo.im/docs/m8AZM9d0pailn1kb

我希望从历史学和心理学术语的角度,把我从经验所抽象而出的思想与既有的知识联结起来,而不是列举许多个案来增加读者的阅读负担。我这么做,并不是因为我的论述需要某种历史的正当性,而是希望我能把自己身为精神医学专家的经验,从狭隘的专业领域带入比较普遍的知识脉络当中。如此一来,连受过高等教育的非心理学专业人士也可以在这种知识脉络里运用这些来自心理学专业领域的经验。如果我自己不确信这本书所呈现的心理学观点具有普遍的意义与应用性——所以,最好能在普遍的知识脉络里,而不是在原来的专业假设的形式里作处理——我其实不敢把这些心理学观点与既有的知识衔接在一起,因为人们会很容易误以为这是在侵犯其他的领域。

——「序言」

【第二章 席勒对于类型问题的探讨】

我从席勒的许多个人特质中得出一个结论:席勒属于内倾型,而歌德比较倾向于外倾型,如果我们不把歌德本身突出的直觉力列入考虑的话。在席勒那些关于理想类型的描述里,我们可以轻易地发现他在其中所显露的自我图像。席勒的论述会因为本身所属的类型而出现一种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我们如果想更全面地掌握席勒的思想,就不该忽略这个事实。这种局限性会使内倾型的席勒更容易发挥本身某一种已达到更充分发展的心理功能,却难以表现那些发展不完全,且带有劣势特征的功能,而且这些劣势特征还因为本身发展不足而必须依附在这些功能之下。由此看来,席勒的论述实则需要我们的批判和指正,而这种局限性也促使席勒使用了一套缺乏普遍适用性的术语。因为席勒属于内倾型,所以,他和内在观念之间的联结远远强过他和外在事物的联结。至于内倾个体与内在观念之间的关系究竟是偏向情感还是思考,就视个体的类型倾向于情感型还是思考型而定。

关注

席勒所认为的理性并不是拉丁文的ratio(理性),而是一种层次更高的、近乎神秘的能力。实际上,对立的双方只有通过妥协或非理性的方式才能达成统一,在这种情况下,双方之间会出现某种新的事物,即第三方。它虽然不同于双方,却可通过从双方获取相等的能量来同时表达它们,而不是只表达其中的一方。这种表达无须通过策划,只能经由生命来完成。正如我们在以下这段节录的文字里所看到的,席勒事实上也意识到这种可能性:
不过,倘若出现这样的情况:人们同时拥有这种双重的经验,也就是说,人们不仅意识到自己的自由,也感受到本身的存在,认识到自己不仅是物质的存在,也是精神的存在,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而且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才能对本身的人性具有完整的观点,而且那个赋予人们完整的人性观点的对象还会变成人们某项已达成的使命的象征。
如果人们可以让思考和感官这两种驱力或力量同时活跃地存在,也就是以思考的方式进行感知,并以感知的方式进行思考,人们的内在就会出现某种象征。这种象征是从人们本身的经历(席勒所谓的“对象”)衍生而来的,而且表达了人们已达成的使命,也就是一条已经统合肯定面和否定面的道路。

登录以加入对话
万象千言

本站话题休闲取向,欢迎使用。以下类型用户请勿注册:激进民运人士、左翼爱国者、网络评论员。

访客查看账户公共页面 (1234.as/@username) 仅显示 10 条最新嘟文,如果需要查看更多,请关注或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