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shimo.im/docs/5rk9KYpdalsddW3x

即使最激进的解构主义者也会接受这个看法:存在着绝然不能认可的诠释。这也就意味着被诠释文本对诠释者强行规定了一些限制。诠释的极限同文本拥有的权利(而文本的权利并不意味着文本作者的权利)一致。
甚至在自空文本中(参见《小世界》一章),我们仍然有着衍义对象,它们毫无疑问地言明自身的不可能性。让我们实事求是一些:没有比生成没有意义的文本更意味深长的东西了。
如果有什么需要被诠释,那么诠释者必须在某个地方、运用相关的方式找到它。

——「前言」

『第四章 小世界』

4.1 虚构的世界
4.2 空空荡荡的世界vs.满满当当的世界
4.3 技术性方法vs.隐喻性方法
4.4 为什么可能世界对于虚构理论是有用的
4.5 小世界
4.6 建立小世界的条件
4.7 合作的意愿

关注

在模型理论中,可能世界所关心的是集合而不是个体,况且一种可能世界语义学不可能会是一种从心理语言学上讲具有现实意义的语言理解理论:“起作用的是由可能世界理论提供的结构,而不是某个个别可能世界的选择,即使后者具有意义。”(Partee,1988)“语义游戏不是单在一个模型上进行,而是在多种模型空间中进行,在那里合适的替代关系得到确认”(Hintikka,1988)。一个模型理论的可能世界必须空空荡荡。它们之所以受到推崇仅仅是因为把作为变量的内涵从可能世界向外延的形式推演。
相反,似乎显而易见的是,在叙事分析的框架内,人们要么考虑给定的满满当当和不空荡的世界,要么认为在虚构理论和反设事实逻辑之间不存在差别。
尽管如此,在可能世界语义学的世界和虚构理论的世界之间有一些相同之处。从一开始,模型理论所研究的可能世界的观念就是一个来自文学的隐喻(在这种意义上说,每一个梦想的或从反设事实中得来的世界都是虚构世界)。一个可能的世界是一部完整的小说所描述的世界(Hintikka,1976 &1969)。此外,每当模型理论充实一个可能世界的实例时,它提供的都是一个单独的满满当当的世界或它的一部分(如果恺撒不渡过卢比孔河……)。

登录以加入对话
万象千言

本站话题休闲取向,欢迎使用。以下类型用户请勿注册:激进民运人士、左翼爱国者、网络评论员。

访客查看账户公共页面 (1234.as/@username) 仅显示 10 条最新嘟文,如果需要查看更多,请关注或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