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 继续读《the cloudspotter’s guide》第八章:卷云(Cirrus). 从这一章开始的云都是高云族的了,名字里都带个“卷”字.

卷云都是由小冰晶组成,有着精致的条纹,而且互相之间都是独立的. 这是所有云中高度最高的云,也是运动速度最快的云,因为上面有强风. 但是由于离我们远的东西我们不容易观察到其运动,所以看上去是一个有点静止的云. 它有 5 种 species,4 种 varieties,我就不细说了,大家可以自己去看图集:cloudatlas.wmo.int/zh-hans/cir

这一章的重点是,卷云往往是天气变坏的前兆,然后讲了一种非常典型的 pattern,细节比较多,我直接把我笔记发上来了. 简单地说就是,如果天上出现了卷云,然后你背对着风向站立,如果卷云在往右走,那么这种模式就要出现了. 这个模式一共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层云的阶段,比较温和,会持续一天,云慢慢变厚,云底变低,依次出现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然后开始下雨几个小时,然后变成层积云,最后剩下积云.
(转下条)

关注

(接上条)
然后第二阶段是对流云的阶段,这就比较剧烈了,几个小时就完成了,高积云变成浓积云,然后升高成为积雨云,然后哗啦啦下一阵暴雨,最后变成高积云、再回到卷云. 这个时候你要是背对着风向站立,天上的卷云就该往左边飞了.

上面这些就是实践中会遇到的一种典型的 pattern 了,但也不绝对,这两个阶段可能只发生一个,也可能两个阶段的强度不一样. 这给我们最大的提示就是:云是一直会变的,它不是我我们给分分类,现在天上的是什么什么云,明天天上的是什么什么云,不同的云之间会相互转化的.

原理当然也讲了,就是 Bergen 学派研究出来的关于极锋的理论,这在我高中地理课倒是学过,但是我一直也没学明白,今天看这书也不能说是完全搞懂了吧,因为他这书写得比较科普,有些东西正看到劲头上他就没了,我现在有一大堆问题……我查了半天也没查处个什么所以然来,中文搜的话都是高中地理,英文搜的话,我搜 Norwegians’ model 搜出一堆挪威的模特,看了看美女时间就过去了,我以后再搜一次(

这条写不下了,我下条简单写写我目前理解到的东西和疑问.
(转下条)

(接上条)
地球因为受太阳光照的原因,赤道热,两极冷,所以大气需要移动来平衡温差,而大气移动的方式呢,就是超级大的大气团,热空气团从赤道往两极走,冷空气团从两极往赤道走. (哦对了,第一条说的那个左边右边是在北半球哈)

然后冷热气团在 50-60 度纬度的地方相遇,造成了温度的不连续(我理解就是有个气温的骤然变化),然后这种气温不连续的地方就连成了一条曲线. 这条曲线叫做 polar front(极锋). 这个术语是来自战争,因为当时刚一战结束没多久.

这条 polar front 上方,在对流层高度有一个 jet streams,就是空气流得非常快,是从西往东的,这个东西导致了从纽约飞伦敦要比返回花费的时间多一个小时.

这个 jet streams 对 polar front 上形成的任何 kinks 和 ripples 都有重大的影响,kinks 的自西向东的移动解释了为什么云的变化有上述所说的那种 pattern.

我有很多疑问啊,首先我不太懂这个 kinks 是啥东西,感觉是一种能从地面上看到的东西,先不管他;(转下条)

(接上条)
其次就是为啥上面对流层会有一个 jet streams 啊?这个东西他没解释原理,就说是二战的时候飞行员才发现的,然后发现这个 jet streams 和 polar front 非常吻合,然后就不说了!!!我不懂啊!

然后继续说,他说 polar front 里面的 kink 如果被 jet streams 吹走,你就会在地面上感觉到明显的气温变化,先是冷空气被热空气取代,等 kink 路过的时候,热空气又被冷空气取代,云和降水就在这里产生.

我的疑问更多了,这和高中学的冷锋和热锋好像不太一样啊,首先我是不懂冷锋和热锋是在哪个高度上的,地面上的人感受到的风是这些冷空气吗?还是说冷空气和热空气是在对流层那个高度的?另外就是为啥先变热然后又变冷啊,这是发生了什么啊?

反正就是热空气密度低,路过海洋会携带水分,和冷空气相遇时,温差越大,湿差越大,云和降水就越明显. 作者还试图解释了一下为啥会看到那种 pattern 的两个阶段,我是没有看明白……可能我的英语阅读理解有点问题(

(转下条)

最后介绍了一个叫寿仲浩的中国人的工作,他根据卫星云图来预报地震,很有争议. 2003 年 12 月 25 日他成功预测了伊朗 6.6 级的地震,但也有人认为他这就是碰对了运气. 当然书里也找了一些古代传下来的各国的关于云和地震之间的谚语之类,也介绍了寿仲浩找到的 Chronicle of Lon-De County, China 应该是《隆德县志》里根据云的形状做地震预报的记录,寿仲浩自己还说他找到了固原市的地震记录(我查了一下,隆德县是固原市的,固原市在宁夏,我对中国很多城市都不太了解啊),说那个地震发生在 1622 年 10 月 25 日,意思就是人家隆德县早就开始利用云做地震预报了,还预测对了. 给这种现象解释一下的话,就是地震导致了地下水的升温,然后沿着裂缝喷出地表,然后就形成了云. 但批评他的人也有很多,比如美国一个什么局的科学负责人 Dr Lucy Jones.

这书是 2006 年的,当时还没有下定论,不知道 16 年过去了,现在学界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看的?

(转下条)还有一个引用南宋中国作家的文段,我愣是没看出来写的是谁,还需要各位象友帮忙给集思广益想一想.

(接上条)

原文:

In 1156, the Chinese author Yeh Meng-te wrote: ‘Since I had plenty of leisure time, I usually rose early in the morning, and then with an empty mind concentrated on the beauty of the field, tree, rivers, mountains and clouds and I found that I could predict the weather right seven or eight times out of ten. Then I realized that in quiteness the universe can be observed, the inner moods felt and real truth obtained.’

我实在是没听说过这么一位 Yeh Meng-te 啊,他是谁啊?

哈哈亲爱的象友们,这段话真让我给找着了!
zh.m.wikisource.org/wiki/避暑録話

> 余无事常早起,每旦必步户门,往往僮仆皆未兴。其中既洞然无事,仰观云物景象,与山川草木之秀,而志其一日为阴、为晴、为风、为霜、为寒、为温,亦未尝不十中七八。老农以所更,吾以所见,其理一也。乃知惟一静,大可以察天地,近可以候一身,而况理之至者乎?

英文原文里“seven or eight times out of ten”感觉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我就打算把他的作品找出来搜“七八”这个词,然后我找到这个维基文库:zh.m.wikisource.org/wiki/Autho
我实在是有点幸运地不像话啊,里面第一篇就是《避暑录话》,然后在这一篇里我一搜就搜到了!真是太省事儿了!

然后序里提到绍兴五年,查了一下就是 1135 年,但不是很能确定这篇《避暑录话》是哪年写的 :0560:

@Friedo 哎,还别说,你这个靠谱,感觉就是他,可能百度百科写错了.

象友博闻强识,我从来没听说过这么一个人 :0520:

@zero 我也不知道为啥看那个拼音直接想到了 :0160:
我觉得你那书里外国人搞的年份不准也有可能呢 :thinknyan:

@Friedo 嗯外国人搞错年份的可能性更大,我看了下维基百科也是 1148 年就死了.

@zero 叶梦得 1148 年就去世了,1156 年肯定不可靠。
感觉我们以前学习诗词的时候也全都没有精确到年份…

@unagi 是哒,那条嘟下面有两位象友都提到叶梦得 1148 年去世,我们一致认为外国人搞错了年份,我这条就是在试图修正这个错误啦!我感觉按这个序讲 1135 应该可以,读着给我的感觉是他最后成书之后最后才写了序的样子,我不是很确定.

@zero 冒昧回复一下。这张wiki上的图也许可以帮助你理解jet stream。
en.wikipedia.org/wiki/Jet_stre
polar front 的kink 和 ripple 我理解是极锋内部温度密度不一致的部位。
高中学的冷暖锋是局部小范围靠近地表的冷热空气团交汇,影响我们的天气。jet stream的影响范围更大,对航空影响较多。

@zirconapple 不冒昧不冒昧!欢迎多多回复评论指教!我也是刚看了书就发嘟了,没太仔细查,这东西真是越学越深啊!

我看了您发的这个维基百科,我大概明白了,原来是有好多 jet streams,除了 subtropical jets,也还有 polar jets,jet streams 的成因反正是和 Coriolis 力有关,还有是和 Ferrel, and Hadley circulation cells 有关,我暂时还不懂,先不深挖了,总之就是并不是和 polar front 有密切关系,我之前是理解错了,还以为是 polar front 导致了 jet streams 呢!

(转下条)

@zirconapple
(接上条)
我又看了一下原文,人家写的是:it wasn’t until the second World War that pilots noticed extremely fast ribbons of wind high in the troposphere, which it turned out correspond to the general position of the polar front.

看来是我对这个“general position”理解错了,我以为他们科学家为了说话严谨才加的 general,看来是真的非常 general 啊 :0520:

@zero Coriolis force就是地转偏向力,它导致了大气环流形成了polar,Ferrel,Hadley cells。这些cells的互动导致了jet stream的形成。我不是气象学专业的,所以这算是比较简单粗暴的解释。

ps我很喜欢你发的识云图鉴呢!

@zero 看完第8章,同感铺垫很多,然后讲2句没了!维基上jetstream的形成原理似乎挺详细,还没研究,窝更在意那个kink到底是啥啊,挪威模特搜出来是Norwegian Cyclone Model,找到1个使用kink这个词的解说,图示和书里插图差不多:weather.gov/jetstream/cyclone

从链接里的3d视图和书里的图(画了小人表示地面)能大概看出冷/热空气在各个高度的分布

@164 你搜出来这个很靠谱哇!书里那张图我本来都没看懂,现在我隐隐约约有点明白了. 所以 kink 是啥呢?就是 wave 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吗?好想看看有没有 kink 的照片. 那个小人其实画得我非常困惑啊,你链接里这篇文章说 wave 发自上层的大气,我还是不是很能确定这些图里面 front 的高度范围,那个小人的身高能作为比例尺来用吗?这整个图的高度是多高呀?还有就是作者给的那个云变化的 pattern(卷云、积云、积雨云、……),以及背着地面的风站立,上头的风朝右/左吹,这件事我还是没有搞明白. 希望我能尽快亲身经历一次这种 pattern,站在外面好好感受一下.

@zero 本来笑你看美女,读完这几条,我也充满疑问,下载了这本书 :0170:

登录以加入对话
万象千言

本站话题休闲取向,欢迎使用。以下类型用户请勿注册:激进民运人士、左翼爱国者、网络评论员。

访客查看账户公共页面 (1234.as/@username) 仅显示 10 条最新嘟文,如果需要查看更多,请关注或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