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过在农场的生活,那么你的精神世界会有两种损失:第一,你会自然地认为饮食来自食杂店;第二,一切热量都来自暖气。
为防范这两种损失,第一,你应该置办一个附近菜园,附近最好没有食杂店;第二,你最好劈几段上好的橡木放在炉架上,最好旁边暂时不要安放火炉。当2月的暴风雪在窗外肆虐的时候,橡木就可以温暖你的小腿。如果你经历了伐树、劈柴、拖运、整理这些环节,你就会摒弃原来的想法,清楚地知道热量的来源,且有资格否定那些在周末围坐在暖气旁取暖的城里人的想法。

@reading

关注

伦理是一种行为指导模式,它既新颖,又复杂,改变起来也很缓慢,以至于不能在短时间内被大众接受。动物的伦理是个体认知复杂情况下的指导模式,而人类伦理却是一种尚在发展中的群体指导模式。

——《土地伦理》

迄今为止,所有伦理的形成都有一个前提:个人是群体的组成部分且与之相互依赖。他的本能,促使他为了在群体中获取地位去竞争;而他的个人伦理观,又促使他跟群体中的其他成员合作,这合作的目的是创造对其自身更为有利的竞争环境。
土地伦理只是将群体概念扩展了,把土壤、水、植物、动物涵盖进去。我们可以把这些要素统称为土地。
听起来好像很令人费解。我们不是早已表达过对土地和家园的热爱和担当了吗?我们的确这样做过,但问题是,我们所爱的是什么?土壤,正被我们推入河流;水,它除了运输船只和冲走污秽之外,简直一无是处;植物,即便在我们眼前消失也没有感觉;动物,最大最美的物种早已被我们赶尽杀绝。土地伦理并不能阻止我们去改造,却能证实它们有在自然状态下继续生存的权利。
简单来说,土地伦理的目的是扭转“人类是万物的征服者”的观念,让我们认可人类是“土地—群体”的其中一位公民。这意味着对群体其他成员的尊重,也意味着对群体本身的尊重。

这个结论与我们现有的哲学信条相矛盾,哲学认为随着人口密度加大,人类的生活会变得更丰富;那么,假若人口密度无限增长,人类生活难道会无限丰富?生态学却认为,任何一种环境都无法适应无限增长的人口密度,通过人口密度增长获得不了长久的收益。
我们不可能完全了解人与土地之间的全部关系。最近,人们在研究矿物质和维生素营养学中发现,有种极其微量的物质决定了土壤对于植物的价值,从而也决定了植物对于动物的价值。那么它对向下的循环过程又意味着什么?对那些消失的、被视为美学上的奢侈的物种又意味着什么?它们为土壤形成提供过什么帮助,对土壤的维持又有哪些特别的重要意义?韦弗教授提议,我们应该让草原的野花去拯救那些因风沙而荒芜的土壤。谁又能知道,我们不会将鹤儿、秃鹫、水獭和灰熊利用起来?

我有意将土地伦理视作一种社会推动力,是因为没有什么事情会像伦理这般重要,却又出于自动自觉。肤浅的历史系学生会认为,伦理就是摩西所记下的“十诫”。“摩西十诫”取自群体的共同思想,而摩西不过作为这场“研讨会”的书记员,暂时性地做出总结而已。之所以说“暂时”,是因为发展无时无刻不在继续。
土地伦理演进的过程,同时具备知性和感性演进。出于良好意愿所希望的自然资源保护主义,已被证明是无用的,甚至是危险的,因为它缺乏对土地及其经济性的批判理解。在我看来,当伦理的边界从个体扩展到社会时,它的知识内容也要随之增加。
无论何种伦理,运行机制都是相同的,都包括社会对正确行为的认同,和对错误行为的反对。

登录以加入对话
万象千言

本站话题休闲取向,欢迎使用。以下类型用户请勿注册:激进民运人士、左翼爱国者、网络评论员。

访客查看账户公共页面 (1234.as/@username) 仅显示 10 条最新嘟文,如果需要查看更多,请关注或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