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光掠影〔随笔集〕【美】约翰·厄普代克
▷鸣谢
“一幅市井画”“小小的闪电”“苹果的分量”“书房”“前行”“高估的案例”和“圣桑之手”均首次发表于美国版《现实》。“美国的孩子”和“蓝色长方形”本是美国版《现实》1981年春停刊前不久为该刊撰写,但最后发表于《艺术与古董》。“窗口强烈的阳光”“艺术值这个价吗?”“缺憾”“被大肆炒作的黑尔佳”和“无奈的蝴蝶”是我为各画展撰写的评论,均发表于《新共和》。“维米尔的一幅室外画”首次发表于《旅行与休闲》;“俏皮的莫奈”首次发表于《名利场》;“菲尔德靓丽的乡里乡亲”和“现代艺术博物馆感怀”首次发表于《艺术与古董》;“抑郁缠身的艺术家”首次发表于《纽约客》;“一幅让我挂怀的作品”作为“时代博物馆的一百幅作品”首篇,被翻译成德文,首次发表于德国《时代杂志》。“画中的孩子”是为《纽约时报》图书评论专栏撰写的苏珊·E. 迈耶《童书插画大师专辑》书评。“作家与画家”是为卡特勒恩·G. 耶特主编的《双重天赋:作为视觉艺术家的作家》撰写的导言。发表在《现实》中的几篇随笔,以及“维米尔的一幅室外画”和“窗口强烈的阳光”,曾于1985年以《印象》为题由洛杉矶西尔维斯特与奥法诺斯出版社结集限量出版。在获取复印许可过程中,承蒙陶拉·波雷加拉特斯、凯西·楚克尔曼、爱德华·道格拉斯等大力协助,在此深表感谢。同时,还要感谢卡尔·H. 克莱因慷慨相助,提供其舅父拉尔夫·巴顿的有关信息。
图注 保罗·塞尚《松与石》,1896—1899 布面油画,32×25¾"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利利·P. 布利斯收藏
塞尚的《松与石》就让我痴迷,因为与他传统静物画中的水果,间或圣维克多山,间或他的人物画和裸浴画相比,《松与石》要表现的主题——几根松树的树干,几块裸露在外、着色不均匀的岩石——实在是太晦涩,太耐人寻味了。透过这抹静谧得出奇的风景,塞尚绘画的狂热表现得一览无遗,他大概是把画架随便放在什么地方,来选择这样一幅场景的。在这幅作品中,他对色调和色彩做了许多微调,赋予了松树的绿色在蓝天衬托下显现出来的区域、阴影和轮廓混为一体的赭色树干部分、由以平行对角线笔法画出的土地和草组成的前景等以怦然心动的朦胧之光。蓝色、绿色和赭色(塞尚总是不厌其烦地运用这些基础色作阴影)让人每次观赏都会收获一种新鲜感。仔细观察会发现,画家的表现对象失去了物质属性:松树枝似乎脱离了树干在四处跳动;在蓝灰色调的快速变化过程中,岩石也失去了沉重感,岩石平面近乎融化了。这种让人产生奇幻的强烈冲击,这种在凡人眼前的微微颤动,究竟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即便在松与石这种质朴的构成要素中,世界也有无尽的观赏价值,还意味着,这种质朴是由众多细小的振幅,或是微小而又坚实的视觉冲击形成的——经过深思熟虑,然后以迅雷之速对颜料加以运用。塞尚的高度专注力已经彻底演变成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的感觉,就像我们置身于大自然时的那种感觉一样。因为装裱在新潮的小画框中,《松与石》似乎比我记忆中五十年代以后的画布要小,但其宁静的气势,那种似乎要把观众引向某种沉思天际的吸引力,却丝毫没有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