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光掠影〔随笔集〕【美】约翰·厄普代克
▷鸣谢
“一幅市井画”“小小的闪电”“苹果的分量”“书房”“前行”“高估的案例”和“圣桑之手”均首次发表于美国版《现实》。“美国的孩子”和“蓝色长方形”本是美国版《现实》1981年春停刊前不久为该刊撰写,但最后发表于《艺术与古董》。“窗口强烈的阳光”“艺术值这个价吗?”“缺憾”“被大肆炒作的黑尔佳”和“无奈的蝴蝶”是我为各画展撰写的评论,均发表于《新共和》。“维米尔的一幅室外画”首次发表于《旅行与休闲》;“俏皮的莫奈”首次发表于《名利场》;“菲尔德靓丽的乡里乡亲”和“现代艺术博物馆感怀”首次发表于《艺术与古董》;“抑郁缠身的艺术家”首次发表于《纽约客》;“一幅让我挂怀的作品”作为“时代博物馆的一百幅作品”首篇,被翻译成德文,首次发表于德国《时代杂志》。“画中的孩子”是为《纽约时报》图书评论专栏撰写的苏珊·E. 迈耶《童书插画大师专辑》书评。“作家与画家”是为卡特勒恩·G. 耶特主编的《双重天赋:作为视觉艺术家的作家》撰写的导言。发表在《现实》中的几篇随笔,以及“维米尔的一幅室外画”和“窗口强烈的阳光”,曾于1985年以《印象》为题由洛杉矶西尔维斯特与奥法诺斯出版社结集限量出版。在获取复印许可过程中,承蒙陶拉·波雷加拉特斯、凯西·楚克尔曼、爱德华·道格拉斯等大力协助,在此深表感谢。同时,还要感谢卡尔·H. 克莱因慷慨相助,提供其舅父拉尔夫·巴顿的有关信息。
1968年,罗得岛设计学院博物馆举办了一个题为《拉尔夫·巴顿、米格尔·考瓦路比亚和小约翰·赫尔德眼中的爵士乐时代》的画展。在画展目录中,组织者理查德·默金是这样介绍巴顿的:“从童年起,他就与悲剧和狂乱形影不离。他的小姐姐夭折后,其父母伤痛欲绝,摇身变成了‘自然科学家’,树立了自己的宗教信仰。他们出版了一本小杂志,而且还收治病人。这对年少的巴顿无疑产生了影响,于是巴顿很快就对象征疾病的东西痛恨不已。”在短篇小说“上帝赐予你们快乐,先生们”(讲述一个信教青年是如何自残的)中,海明威曾以堪萨斯为故事的背景。他这样写道:“在现在已遭砍伐的山上,泥土被风吹走,堪萨斯城与君士坦丁堡已经没什么两样了。”中西部有一种老掉牙的迷信,认为无神论和东方教养一旦沾染便永远甩不掉。所以,人们才要不断祈求上帝宽恕。巴顿属于默金所说的那种“乡下人极度尔雅”的极端例子。在他眼里,就连纽约都不够温文尔雅,用托马斯·克雷文的话说,在巴黎,“他比法国人还要讲究外表,穿着打扮介于斗牛士和唯美主义者之间,许多青年漫画家都竞相效仿”。在社交方面,巴顿选择了大放异彩,与富豪和名人一起赛跑,这对一个需卖力工作的艺术家来说是一场艰苦的比赛。但是,他在艺术创作中自始至终表现出来的能力、自信和精妙,还是让我们不得不去指责他的自杀行为,透过浏览这幅自画像轻松愉快的表面去寻找他自杀的线索。
图注 巴顿《自画像》,约1922 水彩和铅笔素描,14¾×11" 华盛顿特区,史密斯学会,国家人物肖像展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