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光掠影〔随笔集〕【美】约翰·厄普代克
▷鸣谢
“一幅市井画”“小小的闪电”“苹果的分量”“书房”“前行”“高估的案例”和“圣桑之手”均首次发表于美国版《现实》。“美国的孩子”和“蓝色长方形”本是美国版《现实》1981年春停刊前不久为该刊撰写,但最后发表于《艺术与古董》。“窗口强烈的阳光”“艺术值这个价吗?”“缺憾”“被大肆炒作的黑尔佳”和“无奈的蝴蝶”是我为各画展撰写的评论,均发表于《新共和》。“维米尔的一幅室外画”首次发表于《旅行与休闲》;“俏皮的莫奈”首次发表于《名利场》;“菲尔德靓丽的乡里乡亲”和“现代艺术博物馆感怀”首次发表于《艺术与古董》;“抑郁缠身的艺术家”首次发表于《纽约客》;“一幅让我挂怀的作品”作为“时代博物馆的一百幅作品”首篇,被翻译成德文,首次发表于德国《时代杂志》。“画中的孩子”是为《纽约时报》图书评论专栏撰写的苏珊·E. 迈耶《童书插画大师专辑》书评。“作家与画家”是为卡特勒恩·G. 耶特主编的《双重天赋:作为视觉艺术家的作家》撰写的导言。发表在《现实》中的几篇随笔,以及“维米尔的一幅室外画”和“窗口强烈的阳光”,曾于1985年以《印象》为题由洛杉矶西尔维斯特与奥法诺斯出版社结集限量出版。在获取复印许可过程中,承蒙陶拉·波雷加拉特斯、凯西·楚克尔曼、爱德华·道格拉斯等大力协助,在此深表感谢。同时,还要感谢卡尔·H. 克莱因慷慨相助,提供其舅父拉尔夫·巴顿的有关信息。
图1 巴顿《上帝眷顾的国家》(1929)中的插图
【图片中的文字】
(左上)托马斯一世与他最喜欢的奴隶德博拉踏起音乐的节奏。
(左下)为了为妇女纪念基金争取利益,妇女联盟的下级成员诠释的人道、公平和文明精神。
(右)貌美的佩吉·奥尼尔与安德鲁一世,被称为“老山胡桃”。
图2 巴顿《上帝眷顾的国家》(1929)中的插图
在报道巴顿自杀后的第二天,《纽约时报》也试探性地表达了某种失落感,同时还附上了奥尼尔举行新闻发布会的一段描述:“与此同时,巴顿的遗体……孤独地躺在坎贝尔葬礼教堂的一个小祷告室里。很显然,这个曾经为其作品喝彩的城市已经把他抛在脑后了。”
我们不想看到幽默的艺术家英年早逝。坦尼尔和谢泼德在九十多岁高龄时仍在作画,卖画。在拉尔夫·巴顿去世前一年才首次登上《纽约客》的乔治·普赖斯和威廉·斯泰格仍在日复一日地努力创作。但巴顿戛然而止的艺术生涯一直令人难以释怀。巴顿与内萨·麦克梅恩——她本人也是孜孜不倦的职业画家——在查尔斯顿时,麦克梅恩曾问他:“你不想成为伟大的艺术家吗?当然,你现在已经是非常出色的艺术家,但你就不想有一个远大的未来?”他答道:“不,我不想。我已经拥有了一切。”几天后,此前曾服毒自杀未遂的他买了把手枪。六个月后,手枪派上了用场。就这样,这位黑心清洁工的创造者,最后抬起他那尔雅的手,为自己罩上了那些厌倦了喧嚣而选择寂静之诗人的黑暗光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