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自己而活:人文主义700年的追寻》【英】莎拉·贝克韦尔
▷序言:https://shimo.im/docs/0l3NMO7DewTXrvAR/
大约2500年前,希腊哲学家普罗塔哥拉(Protagoras)用一句妙语道出了这种以人类为中心的路径:“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也许听起来有些傲慢,但我们不应将其曲解为全宇宙都必须迎合人类的想法,更不能将其理解为人类被加冕为其他生命形态的统治者。我们可以这么解读这句话,即作为人类,我们以一种被人类塑造过的方式体验着我们的真实存在。我们知道并且关心和人类有关的事情。由于这一切对我们非常重要,所以我们还是严肃对待吧。
诚然,所有事物在此定义之下都被染上了一定的人文主义色彩。不过,其他的定义待选项则更加泛化。一如小说家E. M. 福斯特(E. M. Forster)——一个深度关注“人类”的作家,而且他也是人文主义机构的铁杆成员——曾经这么回答人文主义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
为了更好地赋予人文主义荣光,我们可以列一张清单,举出那些我们所享受的或者觉得有趣的事物,以及那些帮助过他人的人,还有那些被爱、被帮助的人。这张清单可能并不会太激动人心,它也没有教条式的深沉和惩罚式的庄严。但是,我们可以自信地把它朗读出来,因为人类的感恩之情和人类的希望会由此发声。
——「序言」
这种“纯粹人类”的世界就是一个梦幻国度,或者说类似于爱丽丝的仙境。现在,很多有思想的人都在那个国度探险。当你读过达尔文或赫胥黎以后,就会发现这个世界变得有所不同了。不过,每个人的人性需求仍然未变,人们仍然需要药物和下水道,仍然渴求确定性和意义。对那些追随埃尔斯梅雷的人来说,人文主义者秉持的价值或“人类基督”同样可以像传统神学那样提供这些东西,甚至做得更好。
因此,埃尔斯梅雷在属于他自己的“教义问答”中总结道,自己相信基督,但只是将其视为一个智者或老师,而不是一个制造奇迹的人,也不是一个能直接跟上帝沟通的人。他认为,即使是上帝本身也只应该被视为“善”的同义语:这是一种品质,当人们帮助自己的同伴或为他人牺牲时,它就会出现。这些思想最终内化为他的一部分,他指出:“当每一个听到上帝声音的人类灵魂都跟拿撒勒的耶稣一样成为圣子,当‘奇迹不再发生!’,一切就都功德圆满了。”
他不得不离开教会,加入了一个为劳动阶级男孩开设的不信奉神学的周日学校。他在课堂上展示电学和化学的奇迹,向孩子们介绍博物学收藏。他还在工人俱乐部里做演讲。总之一句话,他变得越来越像赫胥黎,甚至是沃德本人——只不过,他走得更远一些,因为他后来建立了一个跟教会相仿的替代性组织,这个组织以世界改善论为宗旨,致力于改革穷人的生存境遇。此处是沃德受到现实生活中一个名为托马斯·希尔·格林(Thomas Hill Green)的社会改革家的启发,此人就是小说里的“格雷”(Gr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