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自己而活:人文主义700年的追寻》【英】莎拉·贝克韦尔​

▷序言:shimo.im/docs/0l3NMO7DewTXrvAR

大约2500年前,希腊哲学家普罗塔哥拉(Protagoras)用一句妙语道出了这种以人类为中心的路径:“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也许听起来有些傲慢,但我们不应将其曲解为全宇宙都必须迎合人类的想法,更不能将其理解为人类被加冕为其他生命形态的统治者。我们可以这么解读这句话,即作为人类,我们以一种被人类塑造过的方式体验着我们的真实存在。我们知道并且关心和人类有关的事情。由于这一切对我们非常重要,所以我们还是严肃对待吧。
诚然,所有事物在此定义之下都被染上了一定的人文主义色彩。不过,其他的定义待选项则更加泛化。一如小说家E. M. 福斯特(E. M. Forster)——一个深度关注“人类”的作家,而且他也是人文主义机构的铁杆成员——曾经这么回答人文主义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
为了更好地赋予人文主义荣光,我们可以列一张清单,举出那些我们所享受的或者觉得有趣的事物,以及那些帮助过他人的人,还有那些被爱、被帮助的人。这张清单可能并不会太激动人心,它也没有教条式的深沉和惩罚式的庄严。但是,我们可以自信地把它朗读出来,因为人类的感恩之情和人类的希望会由此发声。

——「序言」

对文学来说,19世纪是一个伟大的世纪,作家们创作了很多有深度的长篇社会小说。其中很多主题都是关于怀疑论和达尔文的,它们甚至形成了一个鲜明的文学流派。我们不妨来看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1888年玛丽·奥古斯塔·沃德(Mary Augusta Ward)的小说《罗伯特·埃尔斯梅雷》——她是一位多产的作家,而且娴静内敛地选择以自己婚后的全名汉弗莱·沃德夫人(Mrs Humphry Ward)进行创作。事实上,她也是一位“阿诺德”,因为阿诺德是她的叔叔。此外,她和赫胥黎家族也有联系,因为她的妹妹跟赫胥黎的儿子结婚了。

图注 玛丽·奥古斯塔·沃德

当我们看到她那巨大的、令人望而生畏的维多利亚时期的画像时,恐怕很难联想到娴静内敛。至少,当弗吉尼亚·伍尔夫(她自己也是一个令人心生敬畏的人)看到她时,立刻在附近找地方躲了起来。她之所以要躲着沃德,部分原因在于后者跟她在女性投票权上的观点不一致:伍尔夫非常赞同这一点,但沃德表示反对。而且,她还是“反对妇女投票全国联盟”(Women’s National Anti-Suffrage League)的重要成员之一。然而,她却又为女性享有受教育权而不断奔走,跟其他人共建了“女性教育联盟”(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Women),为在牛津学习的女性提供帮助。本着阿诺德的精神,她也相信应该为穷人提供更好的教育。时至今日,你仍然可以在伦敦找到为成人提供教育服务的“玛丽·沃德中心”。
沃德绝不是一个不信教的人。但是,她着迷于怀疑论的发展及其在人类生活中产生的影响。《罗伯特·埃尔斯梅雷》——她二十六部小说中最经久不衰的一部——以一位牧师为主角,他的名字也是书名,他的妻子凯瑟琳(Catherine)是一个虔诚的信徒。他们的婚姻十分幸福,不过埃尔斯梅雷经历了一场悠长又缓慢的信仰转变。他不再关心布道,而是把时间花在给教区内的病人施医送药上,还竭力改善当地不健康的生活环境。凯瑟琳把他这项工作称为“跟尘土和下水道相关的肮脏活计”。他还用故事娱乐自己的信众,为了让他们开心,他经常为他们讲述莎士比亚和大仲马;他为信众提供了一种新的文学体验,让他们在半小时内“过一过别人的生活”。他还没有变成一名怀疑论者,就先成了一名人文主义者。这个过程不断发展,埃尔斯梅雷又相继读到达尔文的著作,并研究了历史。他十分苦恼,因为基督教引发的暴力和痛苦似乎远比它阻止的要多。他想知道,一个只作为人类出现的基督会是怎样的?通过想象,他可能是“纯粹人性化的,可以被诠释,同时总让人感觉很美好的基督教。这虽让他心碎,但这些描述好似将人引入梦幻国度,生命中所有的熟悉事物透过新的联系和视角得以再现”。

关注

这种“纯粹人类”的世界就是一个梦幻国度,或者说类似于爱丽丝的仙境。现在,很多有思想的人都在那个国度探险。当你读过达尔文或赫胥黎以后,就会发现这个世界变得有所不同了。不过,每个人的人性需求仍然未变,人们仍然需要药物和下水道,仍然渴求确定性和意义。对那些追随埃尔斯梅雷的人来说,人文主义者秉持的价值或“人类基督”同样可以像传统神学那样提供这些东西,甚至做得更好。
因此,埃尔斯梅雷在属于他自己的“教义问答”中总结道,自己相信基督,但只是将其视为一个智者或老师,而不是一个制造奇迹的人,也不是一个能直接跟上帝沟通的人。他认为,即使是上帝本身也只应该被视为“善”的同义语:这是一种品质,当人们帮助自己的同伴或为他人牺牲时,它就会出现。这些思想最终内化为他的一部分,他指出:“当每一个听到上帝声音的人类灵魂都跟拿撒勒的耶稣一样成为圣子,当‘奇迹不再发生!’,一切就都功德圆满了。”
他不得不离开教会,加入了一个为劳动阶级男孩开设的不信奉神学的周日学校。他在课堂上展示电学和化学的奇迹,向孩子们介绍博物学收藏。他还在工人俱乐部里做演讲。总之一句话,他变得越来越像赫胥黎,甚至是沃德本人——只不过,他走得更远一些,因为他后来建立了一个跟教会相仿的替代性组织,这个组织以世界改善论为宗旨,致力于改革穷人的生存境遇。此处是沃德受到现实生活中一个名为托马斯·希尔·格林(Thomas Hill Green)的社会改革家的启发,此人就是小说里的“格雷”(Grey)。

登录以加入对话
万象千言

本站话题休闲取向,欢迎使用。以下类型用户请勿注册:激进民运人士、左翼爱国者、网络评论员。

访客查看账户公共页面 (1234.as/@username) 仅显示 10 条最新嘟文,如果需要查看更多,请关注或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