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玛丽亚·康妮科娃​

他们是犯罪界的贵族。

——戴维·莫勒(David Maurer)

▷引言:shimo.im/docs/47kgMddYnKIggb3V

20世纪50年代,语言学家戴维·莫勒开始发前人未发之覆,对诈骗犯的世界展开深入研究。他简单地把他们称为“犯罪界的贵族”。硬性犯罪——简单粗暴的偷窃、入室盗窃、暴力犯罪和威胁恐吓——这些都与欺诈高手们无关。欺诈游戏是依赖软性技巧的活动,靠的是信任、同情与口才。真正的欺诈高手从不强迫他人做任何事,却会让人成为自掘坟墓的同谋。他们不偷不抢,我们却自愿献出财物。他们不用威胁任何人,我们却编出故事来自己骗自己。我们相信,是因为我们自己愿意相信,而不是因为他人强迫我们这样做。所以,我们甘愿任他们予取予求,双手奉上金钱、荣誉、信任、名声、地位和支持,而丝毫意识不到事情的真相,直到一切已经太晚才追悔莫及。我们迫切需要信仰,我们渴望接受能为我们的世界提供解释的事物。这种需求与渴望无处不在,强烈无比。只要稍加指引,我们就会愿意相信任何事,信任任何人。无论是对阴谋论、超自然事件还是对巫师灵媒,我们轻信的程度似乎是没有底线的。

——「引言」

关注

我们总是认为,容易受骗的人有一些鲜明特征。北美商业促进会的代表们曾接受一项调查,调查内容显示了诈骗案受害者与非受害者之间的区别。调查结果显示出了一些规律。容易上当、对他人天生信任、耽于幻想与贪婪被认为是受害者有别于与其他人的几项特质。此外,受害者还被认为不太聪明、受教育程度较低、较为贫穷、容易冲动、知识水平与逻辑思维能力较低。另外,年龄较大者也更容易受骗:老奶奶总比年轻人好愚弄。但这些看法都是正确的吗?
结果发现,一个顶级骗术高手能把上面所有的看法都推翻。我们自以为对受害者的特征了如指掌,自以为知道什么样的人会成为骗子的目标——这些想法错得离谱。
2014年,美国退休人员协会向美国12个州的1.1万余名成年人发出了调查问卷,旨在发现容易成为网络诈骗受害者的人群具有哪些特点。结果发现,受害者的一些行为具有普遍性,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下尤为如此。受害者的网络活动更加活跃,在社交媒体上会透露自己的更多信息——不光是出生日期、电话号码这种隐私,还有他们的日常活动、地理位置和日程安排,包括去餐厅或商店的签到与推特信息等。这让骗子很容易就能假装认识他们。在一些案例里,骗子甚至直接冒用了他们的身份。
研究人员发现,大多数需要避免的行为都可以算是踩进了典型的网络陷阱:点击弹出的窗口(不要点),打开未知发送者发来的电子邮件(不要打开),使用在线拍卖网站(这有点复杂——有些网站是合法的),接受免费试用请求(不是个好主意),下载应用程序(除非你知道是什么程序并且信任来源,否则不要下载),以及使用在线支付网站(这个也很复杂——很多支付网站是安全的,但安全链接一旦失效就要小心了)。
问题在于,这个清单只能代表一部分非常具体的骗术,而且这些活动的应用范围远比实际的骗局大得多。研究发现了15种与网络欺诈相关的行为,而每5个经常上网的美国人中就有1个——也就是大约3410万人——进行过其中7种以上的行为。

登录以加入对话
万象千言

本站话题休闲取向,欢迎使用。以下类型用户请勿注册:激进民运人士、左翼爱国者、网络评论员。

访客查看账户公共页面 (1234.as/@username) 仅显示 10 条最新嘟文,如果需要查看更多,请关注或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