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消除阶级间的差异,你必须先了解一个阶级在另一个阶级眼中是什么样子的。只满足于指责中产阶级“势利自负”是无济于事的。你必须深入理解到,他们的“势利自负”其实是出于理想主义,因为中产阶级的小孩从小就被教导三件事:要洗干净脖子,要准备好为国捐躯,要鄙视下等人。
或许有人会指责我思想落后,因为我的童年是在战争前和战争期间度过的,现在的孩子所接受的思想观念要开明得多。的确,时下的阶级观感没有以前那么尖锐了。以前的工人阶级公开显露出敌意,但现在他们变得温顺了;战后,廉价衣服开始大规模地生产,对举止礼仪的要求也没有以前严格了,这使得阶级与阶级之间表面上的差别没有那么鲜明了,但那种感觉依然存在。每个中产阶级的人都有着根深蒂固的阶级偏见,只要一件小事就可以激起这种偏见。如果他的岁数超过了四十岁,或许他会一心认为自己这个阶级为了下层阶级作出了牺牲和奉献。如果你对出生于绅士之家,毫无头脑,一年只挣四五百英镑,拼命维持着面子上的风光那种人说,他是剥削寄生阶级的一员,他会认为你一定是疯了。他会无比诚恳地向你指出,在方方面面他要比工人更窘迫。在他的眼中,工人们不是被欺压的一群奴隶,而是可怕的汹涌洪水,正在不停地往上涨,就要将他、他的朋友和他的家庭吞没,席卷一切文化和礼仪,将其摧毁。因此,他们忧心忡忡,唯恐工人阶级会发展壮大。战后不久,有一期《潘趣》刊登了这样一幅漫画——当时煤炭价格仍维持在高位,漫画上画着四五个矿工,个个面目狰狞,正坐在一辆廉价汽车里。他们从一个朋友身边呼啸而过,那人问他们从哪儿借来的这辆车,他们回答:“这东西我们买下来了!”你可以看到,这就是《潘趣》所不能容忍的现象:矿工们居然买车了!即使是四五个人合买一辆车,也是违背常理的畸形现象,几乎等同于犯罪。这种态度就发生在十几年前,至今我没有看到显著改变的证据。社会上仍广泛流传着一种看法:工人阶级被救济金、养老金、免费教育等福利给宠坏了,道德败坏了。或许,这种看法稍稍动摇了一些,因为人们开始意识到失业问题的确存在。对许多中产阶级的人来说,尤其是五十岁以上的绝大多数人,一个工人的典型形象就是骑着摩托车到职业中介处找活干,用浴缸堆放煤块;他们会说:“信不信由你,亲爱的,他们真的领救济金结婚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