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家风味》张西昌

《山家风味》是一本陕南美食指南,也是一部陕南地区的生活史和文化志。(序)

关注

茵陈的别称很多,有牛至、耗子爪、田耐里、因尘、马先、绵茵陈、绒蒿、细叶青蒿、安吕草等,属管状花目,菊科。民间多称其白蒿,因为其经冬不死,春时因陈根而生,故名因陈(茵陈)。一入夏,雨水丰足,蒿草长势迅速,株高有时过米,故而百姓也称其茵陈蒿或蒿子。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述说:“白蒿有水陆二种……曰:蘩,皤蒿。即今陆生艾蒿也,辛熏不美。曰:蘩,由胡。即今水生蒌蒿也,辛香而美。……谓其春时各有种名,至秋老则皆呼为蒿矣。曰藾,曰萧,曰萩,皆老蒿之通名……”过去的关中,水泽丰沛,水蒿亦多,但还是以陆生的白蒿最为多见,故而本地民众所说的白蒿,即指陆生。
因为药用,白蒿幼苗颇得民众珍视,但是到了秋冬,白蒿则沦为厨房里的柴火。故乡的白蒿很多,但平时无人采摘,一入夏天,蒿苗速长,到了冬季,竟如一棵棵小树般。在我幼时,乡里缺少柴火,我和母亲常去收割蒿草,冬季已枯的蒿草有些扎手,也不好捆绑,我们拉着架子车,虚虚地装一下,回来没两天,便已烧得一干二净。塞进火塘里的蒿草,刺啦一声,草籽瞬间全无,只剩下稀疏的几个杆,此时想起它幼小时的样子,便有恍惚怜惜之感。
在《诗经》的记载中,白蒿是可用来祭祀的植物,每至春夏,民众便到田野里采蘩(白蒿)。《诗经·召南·采蘩》中便有这样的句子:“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宫。”言明了古代公侯采来白蒿用以祭祀的礼俗。
白蒿农历二月生苗,叶似嫩艾而歧细,面青背白,其茎或赤或白,其根白脆,根茎皆可做蔬。根苗可入药,甘平无毒,补中益气,主治风寒湿痹、夏月暴水痢、恶疮癞疾。中医多采之。
因有药用,民间也便有采食白蒿之习。茵陈做菜,要采嫩苗,老的做药用的,是茵陈蒿。茵陈的吃法不是很多,大抵有焯水凉拌、香炒肉丝、茵陈窝头及茵陈粥。在南方,还有以米粉做茵陈糕、团的习惯。当然,还有人用茵陈来泡茶喝的。

登录以加入对话
万象千言

本站话题休闲取向,欢迎使用。以下类型用户请勿注册:激进民运人士、左翼爱国者、网络评论员。

访客查看账户公共页面 (1234.as/@username) 仅显示 10 条最新嘟文,如果需要查看更多,请关注或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