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家风味》张西昌

《山家风味》是一本陕南美食指南,也是一部陕南地区的生活史和文化志。(序)

关注

杏花及杏仁有药用价值,为很多人所知。小时候,我常听到村道上“兴平杏核凉眼药”的吆喝,那是马嵬驿附近的小贩,一边售卖眼药,一边收购杏仁。杏仁虽苦,却有润肺、止咳、平喘的效用。除了果仁,杏花也有药疗。据《鲁府禁方》所载,唐时有美容秘方叫“杨太真红玉膏”,为杨贵妃美容专用。制作的办法是将杏仁去皮,取滑石、轻粉各等份,共研末,蒸过,入龙脑、麝香少许,以鸡蛋清调匀,早晚洗面后敷之。据说有“令面红润悦泽,旬日后色如红玉”之功效。巧的是,杨贵妃香消玉殒,葬在善用杏仁药能的马嵬,这又是怎样的一种巧合。
用杏仁做面为很多地区所不知,但在关中地区的山乡地带并不陌生。他们所用的杏仁多为山杏,其药用价值更好。在关中的面食工艺中,杏仁面算是比较烦琐的了。麦收之后,农户闲暇,则有时间采杏,亲戚之间也借此走动,杏仁面即是此时招待客人、消暑养生的家常美味。
作为头道工序,加工杏仁倍需注意。取苦杏仁十数枚,因杏仁有小毒,煮水环节则很关键,将其在开水中煮熟,捞出后入凉水,经温度的骤降而去毒。煮过的杏仁,外皮极易剥离,去皮后的杏仁会自然分为两半,一部分磨碎做汤,一部分可与面条同煮,视个人喜好处理。备磨的杏仁,可用石臼捣碎,成末状,加水调成豆浆状。接下来,备葱末及姜丝,用热油炝锅,中火炙烧,然后将杏仁水倾入锅中,用勺徐徐搅拌。五分钟左右,尝无明显苦味,即可出锅。做成的杏仁汤乳白似豆浆,以备煮面所用。还有一种做法是将去毒后的杏仁末与面粉相揉,使其筋道,杏仁末的数量要视面粉的多寡而定。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关中家户几无压面机,面条主要依赖手擀,普通农户都有长短粗细不一的数种擀杖,用来制作面食。擀面与绣花、剪纸一样,都是那时妇女安身立命的看家本领。面要经过揉、醒和擀等多道工序,方才绵软筋道。所以,在备好杏仁汤之后,面条怎么做依然十分重要。面团在农妇的手中,被擀成半毫米薄厚,拿起来均匀透光,算是最好的。只有较薄的面条才能使杏仁汤入味。面条切条亦有讲究,手擀面以“剓”居多,而非去切,因为刀在划或推的过程中,面的截面会有柔韧之感,而从上至下的切法,则使面条挤压,切口紧缩,其味道自然比“剓”的要差。所以,关中还有一种面叫“剓面”,由此可知,粗朴的关中人也有含蓄细微的一面。切好的面条要放在杏仁汤里去煮,中火最好,不可太快,这样才能使微妙的青涩味道更加醇厚。

杏仁面的基本工序是:白水煮沸,将洗后的面团揪块入锅,煮成面筋。然后倾加面水进去,等水再沸后下入面条,通常两开后即好,再将杏仁汤入锅略煮,面条浮上水面,并呈半透明感,说明面条已好,即可出锅,最后再加入盐巴和配菜。

登录以加入对话
万象千言

本站话题休闲取向,欢迎使用。以下类型用户请勿注册:激进民运人士、左翼爱国者、网络评论员。

访客查看账户公共页面 (1234.as/@username) 仅显示 10 条最新嘟文,如果需要查看更多,请关注或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