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前后,天气渐凉,秦岭南麓会次第出产一种清味。其形似瘦版的橄榄,色泽赤艳,盈盈一握。剥开来,一层一层,有点像洋葱头,但比起身材富态的洋葱来说,它要娇小、亮丽很多,此食便是南方人所称的“洋火姜”。
相较于各种皱皱巴巴的姜料来说,洋火姜真是姜科里最为出挑的了。洋火姜的别名有很多,《周礼》中将之称为嘉草,《史记》中称为猼月,《说文》中称蒚蒩,《后汉书》中称芋渠,《别录》里称覆菹,《广西志》中称为阳藿,《黔志》中称为阳荷,另外还有洋合笋、山姜、观音花、野老姜、莲花姜等称谓。日本人将其称作茗荷。陕南的老百姓之所以将其唤作“洋火姜”,估计与南地人将“荷”读作“huo”的发音有关。但我还是喜欢它的学名——阳荷,感觉像是“秋阳里的荷花”,沁散着一股通透的清丽之气。
中国南方,阳荷的分布极广,在四川、贵州、广西、湖北、湖南、江西、广东、陕南等地皆有,但北方人对它却是非常陌生的。阳荷适宜肥沃、疏松、湿润、凉爽的环境,性喜阴,不耐高温及强光照射,故多生于云雾迷蒙、雨水充沛的山岭地区,多见于溪河、林下、田埂、坡地等处。阳荷虽然看起来颇具颜值,但其实并不娇贵,无论是野生还是人工培养,阳荷不仅不择地,而且还有一种特殊的芳香味,几无病虫滋扰,生命力极强,是贱而自养的蔬菜,故被百姓所爱。
秦岭南麓,气候温润,适宜阳荷的生长,现在虽有人工养殖,但野生的味道自然更好,不少农户的宅前院内,总是少不了它的身影。稍微平阔的山坡,阳荷聚生更多,也易采便得,是百姓生活里常伴的味觉调剂物。
阳荷是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叶子阔度介于玉米和美人蕉之间,呈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叶子背面或有稀疏的绒毛。夏天时,阳荷会开花,总花梗长,花序近卵形,苞片呈红色,甚是好看,因此,阳荷也被当作点缀环境的花木。但在山民眼里,还是更看重阳荷的食用功能。
仲春时,刚刚出土的阳荷嫩芽,可以凉拌或炒食,清素鲜香,颇为可口;夏季时节,红色的花苞甚是惹人喜爱,摘来炒食或与辣椒相混,制成泡菜,或者将其花苞盐渍、酱腌或炒肉,风味很是独特;秋冬时,半没于土下的阳荷根茎肥美味鲜,是煎炒炖烧的绝好食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