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神之战》【英】彼得·克劳福德​

▷历代君主(如图)
▷导言:shimo.im/docs/0l3NMgP2vouYVXAR

●第1章 走向公元600年的罗马与萨珊
●第2章 篡位者之战与希拉克略起义
●第3章 “老兵出阵”
●第4章 “攻城槌已触墙”
●第5章 新来挑战者
●第6章 伊斯兰风暴
●第7章 穆斯林战兽肆虐(636)
●第8章 告别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
●第9章 夺罗马粮仓,断波斯国祚
●第10章 国主俱亡,三神存二,一雄胜出
●第11章 盛宴继续:从大西洋到印度洋

●第5章 新来挑战者

阿拉伯曾是任人践踏的卑微民族。我们沦落到啖狗肉、食蜥蜴的境地。而真主为赐予荣耀,在我们中间造化出一位先知……

——布朗(2006),第193页

▷“不知神的指引”——前伊斯兰阿拉伯
日后击败罗马与萨珊两大中东霸主者是游牧民族,其实这不太出人意表。数百年来,草原民族的流寇式袭掠在东西方皆屡见不鲜,未来多个世纪将依然如此。在希拉克略与库思老的交兵中,阿瓦尔和突厥两游牧部族曾发挥重要作用。不过,尽管两部落集团还将分别给罗马和萨珊带来祸患,但彻底打破力量平衡者并非他们,而是一个半游牧经商民族。罗马与波斯在进行破坏巨大却将无果而终的战争之际,阿拉伯半岛正值剧变。因这场变革,不出一代,各据一方的部落将归于一统,成为共信新兴伊斯兰教的国家。
人们对前伊斯兰阿拉伯所知甚少。不过能确定的是,此间虽以干旱多石地带为主,居者却绝非预想的原始游牧民族。以游牧为生的贝都因人遍居半岛各地,其部族社会“勇敢、好客、忠于家族、以祖先为傲”,但只认部落首领的权威,而不懂政治或法律等更为先进的概念。不过,靠近沙漠绿洲地区或有农耕,使麦地那等城邑得以繁荣。游牧阿拉伯人与定居阿拉伯人皆需水源以养畜、灌田,绿洲常引燃冲突。
阿拉伯半岛的生活方式不止游牧和定居农业。由于毗邻尼罗河流域以外的非洲大陆,经波斯湾和亚丁湾与印度次大陆有海上贸易通道,阿拉伯半岛成为将诸地大批货品运往罗马帝国东部市场的中转站。麦加等商路重镇因之迅速发展。在六七世纪罗马与波斯的常年交兵中,诸城日益重要。
因农商聚落拓展,富贾与大地主权势日增,基本已形成统治贵族。不过,虽则社会与政治有所进步,文明源远流长,农业和贸易得以发展,城市聚落出现扩张,阿拉伯半岛居民却未摆脱部族生活的束缚。究其原因,由于地理环境恶劣,人们需群体生活以得护助,需家族纽带以获亲情。诗歌在阿拉伯社会广为盛行,反映出部族文化依然重要。阿拉伯人确有书面语言,阿拉伯铭文被保存至今,但诗歌似是口头传统。一种“脱胎于阿拉伯各方言的诗化共同语”最终形成,诗歌这类对伟大先祖勋绩的咏唱功不可没。

关注

七世纪初,宗教、社会和政治矛盾在冲击阿拉伯社会,因商贸和农业发展而累积的财富与权势同部落制度的群居生活日益抵触,在麦加和麦地那等繁荣城市及周边尤其如此。在这些城市,新贵富商与农场主对游牧民族的军事统治构成挑战。因罗马与波斯长期交兵,正常商贸往来中断,致使经营区域较固定的商人与游牧部落争夺仅存的资源,矛盾愈加突出。
正是在这方不同的思想、冲突的文化、各异的信仰交杂碰撞之地,出现了一种新型宗教。610年前后,一名时乖运蹇的中年商人对生活境遇心怀绝望,常到麦加城外,“在荒凉的山顶间颓然游荡”,找寻人生意义或目标。他获得神启,见到世界末日与真主审判人类的诸多幻象和讯息。这位名叫穆罕默德·本·阿卜杜拉·本·阿卜杜勒·穆塔里布的商人开始宣称,只有信仰伊斯兰教,即顺从真主意志,只有常祈祷、行善、克己,以此感恩真主,方可升入天堂。否则,将遭受地狱的痛苦与折磨。穆罕默德以长盛于阿拉伯文化的诗歌形式朗诵神示,向民众传教。同时,他将诗歌汇编成书,即义为“诵本”的《古兰经》。对这门新型宗教的未来而言,此举更加重要。或许后来《古兰经》才成定本,而它不只是教典。因其他有关伊斯兰教起源和穆罕默德生平的阿拉伯史籍写于至少百年之后,《古兰经》也是记载七世纪初阿拉伯事件的同期历史文献。
经宣讲教义,穆罕默德迅速聚拢起一小群忠心耿耿的信众。他们来自穆罕默德的家族和部族亲属,称为“乌玛”,即“神之子民”。他们视穆罕默德为伊斯兰教的先知,愿追随其后。然而,与几乎任何对抗现有秩序的新思想一样,穆罕默德与其乌玛很快便同阿拉伯社会的部族势力,尤其是自己的古莱什部落产生冲突。该部落首领非但不承认穆罕默德为真主使者,而且认为他决意要危害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地位。由于同叙利亚和南阿拉伯有商贸往来,同麦加周围游牧部落有同盟关系,以及管理天房和黑色圣石(据说由易卜拉欣和伊斯玛仪放置于此),这些首领地位显要。

登录以加入对话
万象千言

本站话题休闲取向,欢迎使用。以下类型用户请勿注册:激进民运人士、左翼爱国者、网络评论员。

访客查看账户公共页面 (1234.as/@username) 仅显示 10 条最新嘟文,如果需要查看更多,请关注或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