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博科夫长篇小说研究》by 邱畅
▷绪论:https://shimo.im/docs/wV3VMK4DGYuwr4Ay/
从表面上看,纳博科夫的文学创作以艺术为主旨;从根本上看,纳博科夫的文学创作仍然以生命本体的终极体验为主旨。纳博科夫认为,人的本能和本性以艺术创造的形式存在,并且借助艺术的建构使生命具有存在的方式、秩序和意义。艺术创造使人产生一种必然感,这种必然感是人在时空位移中的客观存在所带来的体验。由此可以判断,纳博科夫认为人的生命与艺术创造具有同质同构造,鉴于这种同质同构造的存在,人们将在文学创作中获得一种存在的时间感。人们一旦获取这种时间感,便具有追溯过去、把握现在以及预测未来的能力,从而使人们从时间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摆脱时间对人们的奴役和控制。
——「绪论」
纳博科夫认为,天才之作是富有想象力的创作,而平庸之作则是对现成世界的模仿。纳博科夫曾说:“文学是创造。小说是虚构。”真正的创造只有在超越真实与虚构的严格区分之后才能够实现。纳博科夫主张“一元论”,他在《固执己见》中说:“一元论意味着:对基本现实的看法是一元的。”“一元论”是指不把现实当作与虚构对立而存在的真实之物。现实就是现实,无所谓真实还是虚构,一个全然与虚构对立的真实本身就是虚构。用“一元”的看法看待现实还意味着既不把现实看作全然客观的实在之物,也不把现实看作全然主观的心理事实。纳博科夫认为,神话所宣扬的想象弥合虚构和真实之间的界限,神话既是虚构的世界中呈现出来的真实,也是真实的世界中残留的梦幻。真实与虚幻构成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现实的世界。
“一元论”的现实观决定纳博科夫所理解的想象必然是一种呈现。呈现不同于表现,呈现强调显现的过程,显现的过程本身即构成呈现的主体,因此它不是对象性的;而表现则强调被显现之物,被显现之物是表现的主体,因此它是对象性的。呈现甚至不是一种自我呈现,因为以自身为目的的显现仍然是对象性的表现,而这个被表现的自身是作为他者而存在的。作为呈现的想象,一方面指“接受”,即被想象之物呈现给读者并为读者所观照;另一方面则指“纯发生”,即主体自身的一种无意识的发生,而不是某种主观的、有意的安排。海德格尔指出,“这种既接受又发生的两面夹逼的要求必是对一先行的‘地平域的撑开’……也就是说,只有在这样一个本体的域或本体的空间中,‘接受性’与‘发生性’这样两个条件才能同时被满足,对象才能‘被允许站在对面’。因此它又被海德格尔称为‘对象性的地平域’和‘纯存在论的地平域’。这种存在论或本体意义上的‘域’或‘游戏空间’即是时间。”纳博科夫强调好的小说必然是富有想象力的创造,能否创作出好的小说不以人的主观愿望为转移,真正的天才之作微乎其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