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博科夫长篇小说研究》by 邱畅
▷绪论:https://shimo.im/docs/wV3VMK4DGYuwr4Ay/
从表面上看,纳博科夫的文学创作以艺术为主旨;从根本上看,纳博科夫的文学创作仍然以生命本体的终极体验为主旨。纳博科夫认为,人的本能和本性以艺术创造的形式存在,并且借助艺术的建构使生命具有存在的方式、秩序和意义。艺术创造使人产生一种必然感,这种必然感是人在时空位移中的客观存在所带来的体验。由此可以判断,纳博科夫认为人的生命与艺术创造具有同质同构造,鉴于这种同质同构造的存在,人们将在文学创作中获得一种存在的时间感。人们一旦获取这种时间感,便具有追溯过去、把握现在以及预测未来的能力,从而使人们从时间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摆脱时间对人们的奴役和控制。
——「绪论」
既然人是有限的存在者,那么时间是界定人们生存的界限。时间限定人们的生存是一种内在于人们的对象,从这个角度来看,“时间之墙”所构筑的“时间之狱”不是一个现实的客观存在的事物,而是人们生存本身。无论人们做出怎样的努力,始终无法逃离时间的束缚,最终会在“时间之狱”中奔向死亡。对生的执着使人们困于“时间之狱”之中,并且使人们心甘情愿地沦为“时间之狱”的囚徒。在《斩首之邀》中,囚室的墙无法束缚辛辛纳特斯的自由,使辛辛纳特斯禁锢于囚室的主要原因是他对自己身份的认同。在小说的开篇,辛辛纳特斯被关进囚室,在监狱长向辛辛纳特斯宣读法律及监狱的规定后,辛辛纳特斯便从囚室走向湿滑的台阶,走进洒满月光的院子,径直离开监狱。此时,任何事情都无法阻止辛辛纳特斯归家的脚步,家对于辛辛纳特斯而言具有非凡的意义。对于目前的辛辛纳特斯而言,家是他逃避死亡的避风港,能够让他暂时远离死亡的威胁,更重要的是,家是他始终无法释怀的牵挂,家牵动着他全身的每一根神经;然而当他推开自家的门时,他却发现仍然是那间囚室。对于每一个人而言,生是无法选择的,一旦拥有生命,人便对生充满执着与渴望;同时,死也是无奈和被迫的,人们永远无法知道自己何时会死去。正如监狱中的辛辛纳特斯,他被迫与死亡越来越近,他完全没有选择生与死的权利。由于辛辛纳特斯不知道自己具体的行刑日期,他甚至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死,这种对死亡的无尽等待使他的生存变得更加煎熬。从这个意义上说,生存与死亡对于辛辛纳特斯而言都是一种折磨和无奈,是一种无法逃离的束缚,对生的渴望使辛辛纳特斯成为生存本身的囚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