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者:西方宇宙观念的变迁》
【英】阿瑟·库斯勒​

「献给Mamaine」

▷2014年版序:shimo.im/docs/2wAldwK9zLt5NZAP
▷1968年版前言(图1-2)
▷1959年版序(图3)

据阿瑟·库斯勒的说法,科学革命的领导者(哥白尼、开普勒和伽利略)在推翻中世纪的宇宙观时,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明确表示,这并不是在质疑科学取得的巨大进步。他的观点是,科学进步远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理性进步过程,而是不稳定的,往往是偶然的——一个杂乱无章、脱节的事件,非理性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库斯勒批判的不是科学,而是流行的“科学神话学”:
科学的发展通常被认为是沿着直线上升的一种清晰而理性的发展;事实上,它走的是一条曲折的之字形路线,有时几乎比政治思想的演变更令人困惑。尤其是宇宙理论的历史,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称之为集体性强迫症和受控性精神分裂症的历史;一些最重要的个人发现到来的方式令人觉得更像是一位梦游者而不是一台电脑的表现。

——「2014年版序」

【第四部 分水岭】

约翰内斯·开普勒(Kepler、Keppler、Khepler、Kheppler或Keplerus),于1571年5月16日凌晨4点37分受孕,于12月27日下午2点半出生,孕期224天9小时53分钟。他的名字的五种不同拼写都是他自创的,关于受孕、怀孕时长和出生的数字也是一样,记载在他为自己占星的记录里。他对自己名字的粗心和对日期的极端精确之间的反差,从一开始就体现出了这样一个头脑,对于这个头脑而言,所有的终极现实以及宗教、真理和美的本质都包含在数字的语言之中。
他出生在葡萄酒之乡施瓦本的魏尔镇,这里是德意志西南部黑森林、内卡河和莱茵河之间的一个福佑之地。魏尔德施塔特(Weil-der-Stadt),这是个怪异的名字,意思是魏尔镇,但其中用的是阳性的“der”而不是阴性的“die”。这个小镇直到今天还保存着其美丽的中世纪特色。它沿着一个坡顶而建,这道坡十分狭长,就像一艘战舰的舰体,四围环绕着有垛口的巨大赭色围墙,还有细高的瞭望塔,带着尖顶和风向标。山形墙的房屋,上面是不规则的小方形窗户,歪斜的外立面覆盖着甲虫绿、托帕石蓝和柠檬黄的泥灰;泥灰剥落的地方,泥土和板条透了出来,就像农民衣服上的破洞里露出的风吹日晒的肌肤。敲门无果之后,你推开一座房子的门,可能会受到一头小牛或山羊的欢迎,因为一些老房子的地面一层仍然用作牲畜棚,里面有楼梯通往家庭的生活区。在鹅卵石铺成的街道上,堆肥产生的热气四处飘浮,但街道井井有条,干净整洁。人们普遍讲一种施瓦本方言,就算是陌生人也常用“你”来称呼。他们质朴随和,但也警觉聪慧。在墙外有些地方仍然被称为“上帝之土”和“绞架山”;古老家族的名字,从市长奥伯多弗先生到制表师施派德尔先生,还和开普勒时代的文件上的名字一样,而当时的魏尔只有200位居民。尽管这里还诞生了别的杰出人物——包括颅相学家加尔,他将头脑的每一项能力都溯源到头骨上的某个突起——但约翰内斯·开普勒才是这个镇子的英雄,在这里他就如同一位主保圣人一般受人尊崇。

关注

在下面这个出自《宇宙的奥秘》的关键段落中,注释号是开普勒自己写的,指向的是他在第二版中的注释:
如果我们想更接近真相,建立[行星的距离和速度之间的]比例之间的某种对应关系,那么我们就必须从这两个假设之间做出选择:要么是离太阳越远,移动行星的灵魂ii就越不活跃;要么是只存在一个移动行星的灵魂iii,位于所有轨道的中心,那就是太阳,行星越近,它驱动行星的力量就越强,但它作用于外行星的力量几乎耗尽,因为距离太远,它所能产生的力量就减弱了。
在第二版中,开普勒作的注释如下:
(ii)这样的灵魂不存在,我在《新天文学》中已经证明了。
(iii)如果我们将“灵魂”一词替换为“力”,那么我们就得到了《新天文学》中我的天空物理学的基础原理……我曾经一度坚定地认为,推动行星的力量是一种灵魂……然而,我想到这引起运动的作用随距离而成比例地减小,就像阳光离太阳越远而成比例地减弱一般,于是我就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这个力量必须是具有实质性的,这里所谓的“实质性”并非指它如字面意思所示的某种实质的东西,而是……类似于我们说,光是有实体的东西,意思是指从一个具有实体的物体中流射出来非实质性的实体。
在此我们见证了“力”和“辐射能量”这两个现代概念的遮遮掩掩的出现,它们既是物质的,也是非物质的,而且,总体而言,它们与被它们所替换掉的那些神秘概念一样意义含混、令人困惑。在我们看到开普勒(抑或是帕拉塞尔苏斯、吉尔伯特、笛卡尔)的思路的同时,我们不免会发现,认为人类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之间的某一个时刻就像一只跳出水面的小狗一样,浑身一抖就甩掉了所谓的“中世纪的宗教迷信”,转身走上了科学的光明大道,乃是全然的谬误。在这些人的头脑里,我们看到的不是与过去的生硬断裂,而是他们关于宇宙的经验符号的逐渐转变——从致动灵魂(anima motrix)转变为致动力量(vis motrix),从神话意象转变为数学的象形文字——一个从未被彻底完成,以及我们希望永远不会被彻底完成的转变。

登录以加入对话
万象千言

本站话题休闲取向,欢迎使用。以下类型用户请勿注册:激进民运人士、左翼爱国者、网络评论员。

访客查看账户公共页面 (1234.as/@username) 仅显示 10 条最新嘟文,如果需要查看更多,请关注或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