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shimo.im/docs/913JMJM4dJcvyPAE

「​《全唐诗》收录了420余首涉及侠客书写的诗歌,在唐诗中虽只占很小比例,但与其他朝代相比也算是数量颇丰,并且形成了自己的一个完整体系。在体裁方面,唐代的咏侠诗涉及古体诗、近体诗、乐府诗、歌行体等,可谓十分完备;在艺术方面,唐代的咏侠诗继往开来,吸收了魏晋诗歌的名士风度,结合了由春秋战国发展而来的侠客精神,发展出豪迈悲怆、恢宏大气的风格,对后世的侠客诗歌产生巨大的影响。」

『第二章 唐代社会与咏侠诗的兴盛』

《论语》有云:“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司马迁在少年时期便已走遍大半个中国,陶渊明也在诗中说明自己“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可见士人通过漫游来了解各地风情饱览山川面貌的习俗古已有之。钱泳在《履园丛话》中写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二者不可偏废。”更是说明了古代文人对游历的重视程度。
诗人们热衷于通过游历名川增广见闻,徜徉田园风光与历史名胜之间时,在积累写作素材的同时也拓宽了诗歌的题材范围。汉代诗人在沉迷于名山大河的优美风光时,凭借自身想象,创作出游仙诗的题材;谢灵运在山水之间寻找心灵寄托的同时写下了大量关于游山玩水的诗作,开辟出山水诗的诗歌类别。
唐代文人延续了前人的漫游之风,在饱览壮丽山河美景的同时,亦开阔了个人的心胸,积累了写作素材,并且在广识天下好友、交流切磋时,提高了自己的审美,学习并完善了自己的风格。同时唐代政权的胡人背景以及对武艺的提倡,使得当时百姓几乎人人习武,强健体魄之余,也进一步形成了唐人豪迈奔放的民族性格。这一民族性格反过来又促使唐诗,尤其是盛唐诗歌呈现出有别于其他朝代的积极慷慨的风格。
唐前文人墨客喜好漫游,但社会经济以及交通便捷度不如唐朝,因此漫游的风气与唐代无法相比。正如袁行霈所说:“南朝的诗人足未涉内河,身未登泰山。而北朝的诗人,亦未能见到南方的奇山异水。”后世文人依旧雅好漫游,可惜缺少了唐人热衷骑射的好武之心,漫游滋生出的是文人式的闲情雅致。只有当漫游与好武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意义地促进咏侠诗大范围地出现。因此唐代是咏侠诗发展的最佳时代。

关注

诗人的笔下不单边塞游侠崇拜血腥暴力,都市游侠也不例外。“宝剑黯如水,微红湿余血”以剑身湿血的暗淡光泽营造侠客杀人后的肃杀冷峻;“悍睛忽星堕,飞血溅林梢。彪炳为我席,膻腥充我庖”以杀虎斩蛟的血色与腥气场景反衬侠客的果敢狠厉。暴力与血腥在唐人的诗歌中成了侠客阳刚气质的外在体现。这一诗歌特征是唐代咏侠诗的时代特色。之后各朝各代亦时有咏侠诗的出现,但是诗中更多的是文人气息的流露,虽然依旧会对侠客的勇武表示欣赏,但相关欣赏只是停留在能力层面,不再有血腥暴力的渲染。
侠的行为方式向来与武离不开关系,有了对武的执着追求后,咏侠诗的大量涌现也成了可能。只是受到体裁的限制,咏侠诗无法像武侠小说或者武侠戏剧一样,将侠客的武功通过文字或者具体的动作设计展现给大家,正如陈平原教授所说:“诗歌中侠客形象主要是一种精神寄托,而不追求精细刻画,故其仗剑行侠的举止未免大同小异。”咏侠诗只能是以抒情的方式凸显诗人对侠义的崇拜,因此咏侠诗甚少涉及具体的动作描写,多是抒发个人的兴致与想象。“汉兵大呼一当百,虏骑相看哭且愁”只是用敌军的慌乱衬托关西侠少的英勇,“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只是截取了胜利回师的场面,“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只是以白描手法刻画出少年游侠弯弓杀敌的潇洒姿态,这类诗歌都避免了直接具体的战场搏杀的场景描写。“少年胆气粗,好勇万人敌。仗剑出门去,三边正艰厄。怒目时一呼,万骑皆辟易。杀人蓬麻轻,走马汗血滴。”虽有“杀人”二字,但也仅限于“杀人”二字。具体用什么招式、什么武器杀人、在什么时候杀人、杀了什么人等信息完全隐藏在诗歌背后。《全唐诗》中其他同类咏侠诗也是如此:“壮士性刚决,火中见石裂。杀人不回头,轻生如暂别。”“杀人辽水上,走马渔阳归。”“杀人如翦草,剧孟同游遨。”在这些诗句中,杀人的过程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借用这一暴力途径显示侠客胆大、轻生的勇武一面。对武力的崇拜被抽象成了一种精神象征,成为唐人抒展豪气的文学意象。而诗歌中不着点墨的杀人过程成了读者想象力自由驰骋的空间,让读者有了参与其中与诗中人物交流对话的机会。而这也是咏侠诗与其他武侠文学不同的特征和魅力所在。

登录以加入对话
万象千言

本站话题休闲取向,欢迎使用。以下类型用户请勿注册:激进民运人士、左翼爱国者、网络评论员。

访客查看账户公共页面 (1234.as/@username) 仅显示 10 条最新嘟文,如果需要查看更多,请关注或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