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shimo.im/docs/913JMJM4dJcvyPAE

「​《全唐诗》收录了420余首涉及侠客书写的诗歌,在唐诗中虽只占很小比例,但与其他朝代相比也算是数量颇丰,并且形成了自己的一个完整体系。在体裁方面,唐代的咏侠诗涉及古体诗、近体诗、乐府诗、歌行体等,可谓十分完备;在艺术方面,唐代的咏侠诗继往开来,吸收了魏晋诗歌的名士风度,结合了由春秋战国发展而来的侠客精神,发展出豪迈悲怆、恢宏大气的风格,对后世的侠客诗歌产生巨大的影响。」

『第二章 唐代社会与咏侠诗的兴盛』

《论语》有云:“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司马迁在少年时期便已走遍大半个中国,陶渊明也在诗中说明自己“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可见士人通过漫游来了解各地风情饱览山川面貌的习俗古已有之。钱泳在《履园丛话》中写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二者不可偏废。”更是说明了古代文人对游历的重视程度。
诗人们热衷于通过游历名川增广见闻,徜徉田园风光与历史名胜之间时,在积累写作素材的同时也拓宽了诗歌的题材范围。汉代诗人在沉迷于名山大河的优美风光时,凭借自身想象,创作出游仙诗的题材;谢灵运在山水之间寻找心灵寄托的同时写下了大量关于游山玩水的诗作,开辟出山水诗的诗歌类别。
唐代文人延续了前人的漫游之风,在饱览壮丽山河美景的同时,亦开阔了个人的心胸,积累了写作素材,并且在广识天下好友、交流切磋时,提高了自己的审美,学习并完善了自己的风格。同时唐代政权的胡人背景以及对武艺的提倡,使得当时百姓几乎人人习武,强健体魄之余,也进一步形成了唐人豪迈奔放的民族性格。这一民族性格反过来又促使唐诗,尤其是盛唐诗歌呈现出有别于其他朝代的积极慷慨的风格。
唐前文人墨客喜好漫游,但社会经济以及交通便捷度不如唐朝,因此漫游的风气与唐代无法相比。正如袁行霈所说:“南朝的诗人足未涉内河,身未登泰山。而北朝的诗人,亦未能见到南方的奇山异水。”后世文人依旧雅好漫游,可惜缺少了唐人热衷骑射的好武之心,漫游滋生出的是文人式的闲情雅致。只有当漫游与好武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意义地促进咏侠诗大范围地出现。因此唐代是咏侠诗发展的最佳时代。

关注

“五陵”一词出自汉代,汉代几位皇帝在长安附近修建了几座陵邑,并大量迁入人口,使得五陵逐渐变成贵族的聚居地,“五陵少年”一词也成了纨绔子弟的代称。唐诗中常有以汉代唐的手法,因此“五陵少年”一词常出现在都市咏侠诗当中,借指唐代的贵族子弟。这批贵族游侠家世不凡,出手阔绰,从诗中对他们的形象描写便可看出这一点。
秦汉以来,中国的统治势力稳固地集中在贵族大家的手中,只有到改朝换代之时才会有大的变迁。直到宋代,这种势力集中在豪门士族的情况才逐渐被依靠科举上位的士绅阶层掌握朝政大权的情形取代。所以,唐及唐之前的史料对人物的描述都极为重视这个人的宗族关系。在介绍人物的背景时,史书格外热衷强调他们的宗族发源地。即便不是汉人出身,史书同样会以汉人的方式记录相关人物的家族背景。如有鲜卑背景,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屈突通,《新唐书》中对他的记载是“其先盖昌黎徒何人,后家长安”。这些胡人贵族,除了会把胡人地区的风俗习惯带入中原地区,自身掌握的权力更能自上而下地将少数民族的行为风俗推广至民间,进一步强化民间好武的社会风气。
唐代好武重侠的风气让不少贵族少年沾染上侠的色彩,同时也让本身具备侠气的人聚集在这批贵族的身边。《新唐书》中有段关于皇室贵族的描写:“隐太子建成小字毗沙门。资简弛,不治常检,荒色嗜酒,畋猎无度,所从皆博徒大侠。”阴说秦王共大计的唐俭,祖上由北齐开始便是高官,自身“爽迈少绳检”,他的弟弟唐宪,“不治细行,好驰猎,藏亡命,所交皆博徒轻侠”。这些关于李建成与唐宪的负面评价,与游侠的负面行径相关。唐代高级官员也有“曾游游侠场”、“摇情游侠窟”之类的诗句传世,可见游侠气息对当时王公贵族的渗透。由于贵族阶层对政局的掌握,加上这批人本身好武,手下又有一班游侠能为自己出力,初盛唐的这类五陵少年,虽也有豪奢行为的表现,但是整体而言还是较为积极向上,也能为朝廷贡献自身力量,巩固国家政权的同时,也是对自己宗族势力的一种维护。唐宪虽说“不治细行”,但参加义军打拼天下,一路加官晋爵,“终金紫光禄大夫”。贵族少年与博徒大侠之间相互影响,贵族少年加强了自身好武放纵的一面,而博徒大侠们也放大了自身轻财狂欢的性格。这一共存关系不仅使游侠集中于繁华都市之中,还为晚唐时期大批家养刺客的出现奠定了社会基础。

登录以加入对话
万象千言

本站话题休闲取向,欢迎使用。以下类型用户请勿注册:激进民运人士、左翼爱国者、网络评论员。

访客查看账户公共页面 (1234.as/@username) 仅显示 10 条最新嘟文,如果需要查看更多,请关注或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