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shimo.im/docs/913JMJM4dJcvyPAE

「​《全唐诗》收录了420余首涉及侠客书写的诗歌,在唐诗中虽只占很小比例,但与其他朝代相比也算是数量颇丰,并且形成了自己的一个完整体系。在体裁方面,唐代的咏侠诗涉及古体诗、近体诗、乐府诗、歌行体等,可谓十分完备;在艺术方面,唐代的咏侠诗继往开来,吸收了魏晋诗歌的名士风度,结合了由春秋战国发展而来的侠客精神,发展出豪迈悲怆、恢宏大气的风格,对后世的侠客诗歌产生巨大的影响。」

『第三章 唐代咏侠诗的发展演变』

从三国曹植的《白马篇》开始,直到唐代,咏侠诗也已经有了四百余年的发展。南北朝的边塞咏侠诗在继承了曹植对侠义的理解之外,又拓阔了边塞景色与游侠内心世界等方面的书写。贵族阶层对游侠的崇拜与模仿,让咏侠诗中出现了新的游侠类型。这些因素在唐代的咏侠诗中都有所呈现。此外,南北朝偏好柔媚绮靡的诗风,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初唐的咏侠诗。唐代咏侠诗在继承前朝的基础上,因为对游侠形象理解认知发生变化,因而产生了较明显的特征变化。
此外,君主的文学审美追求也为唐代咏侠诗的繁荣提供了条件。唐太宗、唐玄宗本身便重视文学功用,而且自身对文学审美有自己的理解。《新唐书》记载:“玄宗好经术,群臣稍厌雕瑑,索理致,崇雅黜浮,气益雄浑,则燕、许擅其宗。”有了上层对雄浑诗风的喜好,文人诗风也开始出现变化。这便是初唐虽说台阁体诗风仍偏柔媚婉约,但也开始出现歌咏游侠等颇具气势的诗歌的原因了。

关注

初盛唐时全民尚武的环境,也让大量文人进入任侠的状态。因此,唐代的“侠”与“儒”常常结合在一起。在儒家积极入世的政治追求下,盛唐诗中的游侠们和文士一样自由强调自己的政治理念与社会责任意识,与此同时,“侠”自身的浪漫气质也让游侠们格外注重表达自己的个人意志。
初唐的游侠也有相关的个人意志或社会意识的表达,但是二者多是分裂开来的独立呈现。游侠在诗作中展示出来的轻薄行为,在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的封建社会里,就是解放自我的个性体现。即便投身边塞,游侠的从军追求是“方知万里相,侯服见光辉”,“结发早驱驰,辛苦事旌麾”的目的更多是追求自身的功名;刘生的“抱剑欲专征”也是“但令一顾重”的报私恩程序化的表达。对于初唐的游侠而言,个人意志的表达远高于对社会责任的追求。即便是深受儒学影响的孔绍安,笔下的游侠平定三边也是为了封万户侯。这是游侠思想明显异于儒学传统的反映。文人学士也追求功名,但他们希望自己的治世才能被人欣赏,功名是相关的嘉奖。而游侠们对功名则是热烈直接地追求,功名便是他们追求的本质。这与儒家思想似乎有些本末倒置。这也从另一角度说明了游侠不羁的个性让他们拥有不受社会规则约束的更广阔空间。

登录以加入对话
万象千言

本站话题休闲取向,欢迎使用。以下类型用户请勿注册:激进民运人士、左翼爱国者、网络评论员。

访客查看账户公共页面 (1234.as/@username) 仅显示 10 条最新嘟文,如果需要查看更多,请关注或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