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shimo.im/docs/913JMJM4dJcvyPAE

「​《全唐诗》收录了420余首涉及侠客书写的诗歌,在唐诗中虽只占很小比例,但与其他朝代相比也算是数量颇丰,并且形成了自己的一个完整体系。在体裁方面,唐代的咏侠诗涉及古体诗、近体诗、乐府诗、歌行体等,可谓十分完备;在艺术方面,唐代的咏侠诗继往开来,吸收了魏晋诗歌的名士风度,结合了由春秋战国发展而来的侠客精神,发展出豪迈悲怆、恢宏大气的风格,对后世的侠客诗歌产生巨大的影响。」

『第三章 唐代咏侠诗的发展演变』

从三国曹植的《白马篇》开始,直到唐代,咏侠诗也已经有了四百余年的发展。南北朝的边塞咏侠诗在继承了曹植对侠义的理解之外,又拓阔了边塞景色与游侠内心世界等方面的书写。贵族阶层对游侠的崇拜与模仿,让咏侠诗中出现了新的游侠类型。这些因素在唐代的咏侠诗中都有所呈现。此外,南北朝偏好柔媚绮靡的诗风,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初唐的咏侠诗。唐代咏侠诗在继承前朝的基础上,因为对游侠形象理解认知发生变化,因而产生了较明显的特征变化。
此外,君主的文学审美追求也为唐代咏侠诗的繁荣提供了条件。唐太宗、唐玄宗本身便重视文学功用,而且自身对文学审美有自己的理解。《新唐书》记载:“玄宗好经术,群臣稍厌雕瑑,索理致,崇雅黜浮,气益雄浑,则燕、许擅其宗。”有了上层对雄浑诗风的喜好,文人诗风也开始出现变化。这便是初唐虽说台阁体诗风仍偏柔媚婉约,但也开始出现歌咏游侠等颇具气势的诗歌的原因了。

关注

中晚唐不单贵族子弟呈现出轻薄少年的形象,连那些市井出身的侠客也失去了盛唐积极投身政治、渴望改变自身社会地位的激情。马戴笔下是“炀帝国已破,此中都不知”自顾流连享乐之地的游侠形象;张祜笔下同样是“镫金斜雁子,鞍帕嫩鹅儿。买笑歌桃李,寻歌折柳枝”寻欢作乐的形象。李商隐笔下的游侠更是通宵饮酒作乐的放荡做派。李山甫更是对中晚唐的游侠做出讽刺:“荆轲只为闲言语,不与燕丹了得人。”这时的任侠不再是报恩效忠的表达,只是谈笑间为自己镀金的一种手段;结客也只是为了闲时冶游,而这些冶游行为中已经没有了朝气蓬勃的气息。由于对“侠义”理解开始出现偏差,这时市井侠客的行为也渐渐堕落,缺少武艺的训练,也让这时的游侠逐渐转向“锦衣”“白面”的文弱样貌。盛唐游侠的离家远游是为了国家公义,而这时的游侠离家似乎是为了自身的物质追求和享受。让家中红颜年年独栖的原因是“争场看斗鸡”,冶游之时亦是毫无规矩无法无天:“不识农夫辛苦力,骄骢蹋烂麦青青。”在政治方面,侠客不再寄希望于自身的努力,而是企图通过买爵的方式进入政途。
社会环境与诗歌创作从来都是互相促进、互相作用的,从社会环境入手分析,便可了解咏侠诗在中晚唐时走向末路的根本原因。除社会开始重文轻武、尊重儒法之外,社会逐利享乐的风气也使侠客的形象产生变化。盛唐开始,社会上便已经出现“义利之争”的声音,由中唐开始,世人对财富的追求显得更为普遍,“长安风俗,自贞元侈于游宴,其后或侈于书法图画,或侈于博奕,或侈于卜祝,或侈于服食”。加上中唐之后的官员开始以改善社会经济为从政目标,因此中唐虽然经历了安史之乱,但经济方面却依旧繁荣。经济的繁荣让世人可以追逐并享受生活的奢华,大众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也因此受到影响。除传统重农抑商的观点出现变化之外,知识分子同样展示出对财富的渴望与追求。向来被儒家视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文章,到了中唐也成了可以明码标价的商品。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中晚唐的侠客形象很难不发生质的变化。
社会观念的变化与国力的衰微是导致中晚唐游侠形象变化的根本原因。文人在面对自己无力阻挡的历史洪流时,难免在咏侠诗中发出悲慨之音。

登录以加入对话
万象千言

本站话题休闲取向,欢迎使用。以下类型用户请勿注册:激进民运人士、左翼爱国者、网络评论员。

访客查看账户公共页面 (1234.as/@username) 仅显示 10 条最新嘟文,如果需要查看更多,请关注或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