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https://shimo.im/docs/473QMy6aQyu2my3w/」
本书是我的散文选集,大部分来自同名波兰语文集。从某种角度说,它可以被当作一本旅行指南,通向由不知名的“另一个欧洲”所滋养的文学意识。我选择用立陶宛大公国古老首都那些街道的画面充作引子。随后的两篇对话需要几句注解:托马斯·温茨洛瓦是一位杰出的立陶宛语诗人,曾是持异见者,现在在耶鲁教书。不久以前,我们一起出现在波兰克拉科夫雅盖隆大学的大讲堂内,面对约两千名学生,讨论民族主义可能会成为波兰与立陶宛和谐共存的障碍。他站在了亲波兰的角度,而我是亲立陶宛的。
——「前言」
日耳曼街很窄,也不太长,却是维尔诺最世界主义的街道,因为本该是城里主街的那条街太不世界主义了。主街最初的官方名称是“圣乔治大道”,或就简称为“乔吉”。大道边缘笔直,两旁自十九世纪下半叶起砌起了一排排公寓房,但它们没能将维尔诺提升到外省城市以上的级别。我猜维尔诺跟雷恩或伊丽莎白格勒应该别无二致,那些城市里肯定也有为军官和学生提供古里阿涅场所的林荫大道。相比之下,日耳曼街的世界主义气质并未因其鹅卵石路面而减损半分,这条路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才铺上砖(当时城内所有主要街道都做了如此处理)。一靠近日耳曼街,人们就突然将那些荒凉的街区抛在身后,闯入一片人烟稠密的繁华街肆。一张张面孔从人行道和大小门扉间钻出,好像还要从人群中鼓胀出来一样。日耳曼街上的每一幢房屋仿佛都藏着无数居民,他们从事着几乎所有行当。巨大的彩绘招牌下是鳞次栉比的小商店,那些狮脸、尺寸巨大的长筒袜、手套和紧身衣的招贴画为庭院内的商店招徕顾客,而院门里的招牌则提供了牙医、女裁缝、袜商、打褶师傅和鞋匠之类的信息。买卖从铺子里溢到了街面上:沿着人行道,手推车经营得红红火火,店面之间的空地上见缝插针地摆满了热闹的货摊。马拉着满载的运货车轰隆隆地碾过。掮客周旋于路人之中,任务是发现潜在顾客,吹嘘他们的商品,将成功捕获的顾客引到位于某个遥远庭院内的商店。我很确定自己那时从未把日耳曼街跟法语课本中描绘的十九世纪巴黎联系到一起,这种联想过了很久才慢慢浮现,在我成为法国居民之后。在本世纪的后半叶,日耳曼街已不复存在,我经常想到它,尤其当我漫步于玛雷区,注视着街边那些招牌。其中有几块注定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蒂雷纳街上的那块,沙坦先生至今还用它来为自己的男装裁缝店招徕生意。
日耳曼街上住的全是犹太人,但它迥异于其他犹太街道,比如华沙的纳莱夫基街。它更老式,也更古板,是中世纪蜿蜒曲折的羊肠小道组成的迷宫,我从未在华沙感受过这种隐匿的底色。因为这些被时间打磨出光泽的石块,维尔诺世界主义的碎片可能更接近巴黎而非华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