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绘》潘力
浮世绘是日本江户时代(1601—1867)流行于民间的木刻版画。17世纪后半叶,日本列岛在德川幕府的统治下进入太平盛世,普通百姓的经济能力大幅提高。急速发展的江户地区形成消费中心,培育了成熟的市民阶层和发达的商业文化。浮世绘就是出自民间画工手笔的大众艺术,以流畅的线条和鲜艳的色彩描绘日常生活、民俗风景,和普通百姓难得见到的歌舞伎明星、花魁美人和春宫魅惑,鲜活地表现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百态和流行时尚,包罗万象,也被称为“江户绘”,可以说是日本民俗的百科全书。
——「序章:日本美术溯源」
在清朝宫廷活动的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1688—1766)同时也是一位画家,他于1715年(康熙五十四年)来到北京后,进入宫廷并制作了大量绘画,人物花鸟走兽无所不及,将中国传统院体画与欧洲的阴影法相结合,创立了“写实的折衷画风”。郎世宁还带来了《为了画家与建筑家的透视图法》一书,在他的影响下,一位名为年希尧的中国人于1729年(雍正七年)也编写了一本《视学》。当时在宫廷里还有好几位西方传教士兼画师,他们还应命与郎世宁一道制作了一个庞大的铜版画系列《平定准部回部战图》,表现乾隆年间平定西域的叛乱,全景式构图和写实手法清晰表现了战争的规模和过程。因这套版画全部由西方画家起稿并送往法国制作,从而具有浓郁的西方铜版画风格。康熙皇帝善待西方传教士,并接受和利用他们带来的西方先进科学技术。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在朝野享有盛名的御制木版画《耕织图》就采用了西方铜版画的透视法。画稿作者焦秉贞,官任钦天监,他“以远近透视阴影之法传神写照,从学者多”。
耕织图 耕图十二 二耕
(清)焦秉贞
木版画
1712年
北京 故宫博物院藏
耕织图 织图十八 络丝
(清)焦秉贞
木版画
1712年
北京 故宫博物院藏
这些产生于宫廷的绘画和版画,由于具有“钦定”和“御制”的性质而令画工们谨小慎微,以各种大场面的表现奠定了恢宏大气的审美新趣味,这是其与民间版画的最大区别之处。而最具意义的莫过于将西方绘画技法运用于中国题材,画面上出现了准确的透视和明暗关系,细密严谨的手法俨然形成一个时代的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