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绘》潘力
浮世绘是日本江户时代(1601—1867)流行于民间的木刻版画。17世纪后半叶,日本列岛在德川幕府的统治下进入太平盛世,普通百姓的经济能力大幅提高。急速发展的江户地区形成消费中心,培育了成熟的市民阶层和发达的商业文化。浮世绘就是出自民间画工手笔的大众艺术,以流畅的线条和鲜艳的色彩描绘日常生活、民俗风景,和普通百姓难得见到的歌舞伎明星、花魁美人和春宫魅惑,鲜活地表现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百态和流行时尚,包罗万象,也被称为“江户绘”,可以说是日本民俗的百科全书。
——「序章:日本美术溯源」
17世纪下半期到18世纪上半期,在长崎居住着许多旅日苏州人,他们保留着家乡过年的习俗和对本土艺术的眷恋,因此“姑苏版”年画首先通过居住在长崎的苏州人传入日本,许多画工、雕刻工和拓印工带着工具材料到长崎,直接在当地制作“姑苏版”年画,也深受日本民众的欢迎。同时,日本通过长崎港与中国进行有限的贸易活动,也有姑苏版年画以这个渠道进入日本。但和其他货物相比,其数量显得微乎其微。这些来自中国民间的木版年画,被江户画师们视为珍品,他们不仅从画面上间接地接触到了西方绘画的明暗法和透视法,同时也感受到市民文化的活力。浮世绘大量采用从长崎传入日本的“姑苏版”表现手法,如空间透视法、铜版画排线刻法等。可以说苏州版画帮助日本人进行了“视觉训练”。“姑苏版”年画越过姑苏城,还远渡重洋流传到欧洲,对世界产生了影响。
从时间上看,“姑苏版”年画中的西画因素要比司马江汉的铜版画早得多,“故成为江户时代供不应求的宝贵物品。遥远而危险的海上旅途,更使这些书籍成为常人难得一觅的帐中秘籍”。在中国“古代的年画几乎全部已经失传。但近代的作品,还有些被刷印之肆或好事之家保存着而为我们所见到。而明末以来,番舶商船尝有携带这些年画到日本去的,日本人则视作艺术品而保存着”。作为一般民间消费品的姑苏版年画虽没有在中国得到普及和保存研究,却有相当数量遗留在日本并得到了很好的保存,日本学者对姑苏版年画有很深入的研究。
“姑苏版”年画与浮世绘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民间版画,由民间出版商组织制作出版,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尚和习俗。“姑苏版”年画对浮世绘的主要影响首先便是透视法和明暗法的运用,浮世绘中具有透视效果的“浮绘”出现在1740年(元文五年),乾隆年间的风景版画也大多采用这种手法。其他还体现在诸如组画的形式,即系列。浮世绘常以特定题材制作两幅以上的系列,“姑苏版”年画也有类似形式;其次是“联画”的构成,即多幅画面拥有相通的背景。多色套版浮世绘出现之后,首次采用了空拓、木肌理效果等新技法。其实,这些技法在乾隆年间的版画中已经被广泛使用,“空拓”也被称为“拱花法”。从这个角度来说,浮世绘实际上是以中国版画为范本创造出来的,只是在纸张的应用上有差异,拓印上中国用棕榈毛制成长方形刷子,日本则是以竹叶制成圆形的“马连”。“姑苏版”年画和浮世绘的最大不同在于两者的功用不一样,“姑苏版”年画顾名思义是新年时用于张贴布置,属消费品,这也是“姑苏版”难以保存下来的最大原因之一;浮世绘则是和书报一样流传阅览,属保存品,极少用于张贴。
姑苏万年桥图
浓淡墨版笔彩
185厘米×73厘米
清乾隆年间
神户市立博物馆藏
天仙送子
墨版套色笔彩
163厘米×66.8厘米
清嘉庆年间
神户市立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