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绘》潘力

浮世绘是日本江户时代(1601—1867)流行于民间的木刻版画。17世纪后半叶,日本列岛在德川幕府的统治下进入太平盛世,普通百姓的经济能力大幅提高。急速发展的江户地区形成消费中心,培育了成熟的市民阶层和发达的商业文化。浮世绘就是出自民间画工手笔的大众艺术,以流畅的线条和鲜艳的色彩描绘日常生活、民俗风景,和普通百姓难得见到的歌舞伎明星、花魁美人和春宫魅惑,鲜活地表现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百态和流行时尚,包罗万象,也被称为“江户绘”,可以说是日本民俗的百科全书。

——「序章:日本美术溯源」

【第五章 风景花鸟画】

江户时代后期,平民旅行热不断升温,由此催生了大量以“名所”和“街道”为主题的浮世绘系列。日语的“名所”即“景点”或“名胜”,“街道”即道路,名所绘和街道绘就是表现各地名胜和江户通往外地主要道路沿途风景的绘画。19世纪30年代(天保年间)是浮世绘风景画的成熟期,也恰是日本民间旅行热潮兴起之际,富裕起来的江户平民拥有较大的国内旅行自由。得益于幕府推行的“参勤交代”制度,各地道路交通和沿途食宿设施日趋完善,18世纪之后,从偏远的山坳到汪洋中的孤岛,都有道路或舟船连接。因此,当美人画和歌舞伎画日渐没落之际,风景画成为浮世绘这个多彩的平民艺术的最后一场嘉年华。同时,随着时代的变迁,来自西方和中国的艺术也对浮世绘风景画产生了更直接的影响。

关注

葛饰北斋在19世纪30年代(天宝年间)达到他绘画生涯的巅峰,此时他已年逾七旬,一生中最精彩的风景版画系列《富岳三十六景》就出现在这个时期,为此他花费了5年时间。这样以不同位置、不同角度、不同时间、不同季节全方位地表现同一主题的手法,开拓了浮世绘风景画的新领域。日本人自古以来普遍对富士山抱有一种近乎宗教崇拜般的心理,江户时代中期出现了类似新宗教的组织,称为“富士讲”,信徒们经常组织攀登富士山的朝拜活动,也带有旅行游览的因素。显然这种情绪也影响着葛饰北斋,他的许多作品都以富士山为题材。
这套组画的每一幅都以富士山为背景,与人们的劳动、生活场面巧妙结合,意趣盎然。其过人之处在于以同一主体变化出各不相同的画面,《深川万年桥下》表现出葛饰北斋一贯喜好的构图方式,对比大约30年前的《高桥富士》,可以明显看出透视手法的成熟运用;《东海道程之谷》透过井然并列的松树眺望富士山,处于画面前沿的挑夫、僧人等各色人物表现了往来于东海道的旅人风俗,画面下端中央抬头眺望的牵马人是全画的点睛之笔,起到了前后呼应、拓展空间的作用;《诸人登山》描绘了江户“富士讲”成员在每年六月一日夏季开山之始登山参拜的场面,山脉间翻滚的白云和席地而坐的登山者,以及右上角在岩洞里休息的人群相呼应,渲染了山势的险峻和攀登的艰辛,这也是整个系列中唯一表现富士山局部近景的画面。

富岳三十六景 东海道程之谷
葛饰北斋
大版锦绘
37.2厘米×24.4厘米
1831年
私人藏

富岳三十六景 甲州石班泽
葛饰北斋
大版锦绘
36.8厘米×24.4厘米
1831年
东京 太田纪念美术馆藏

葛饰北斋的不凡笔力体现在经营动与静、晴与雨、波涛与富士山等对立关系的构成上,不仅以西方绘画的透视原理和明暗对比手法拓展画面空间及深度,还结合典型的日本传统线描纹样及装饰性色彩,使浮世绘从狭隘的人物题材局限中解放出来。也为长时期以来沉浸于美人画与歌舞伎画的江户百姓打开了一方新的自然天地,不仅获得广泛好评,也给出版商和浮世绘画师们以极大的冲击与启发。由此,风景画作为浮世绘的一个新样式开始被急速地推广开来。

押送波涛通船之图
葛饰北斋
中版锦绘
23厘米×18厘米
1804—1807年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登录以加入对话
万象千言

本站话题休闲取向,欢迎使用。以下类型用户请勿注册:激进民运人士、左翼爱国者、网络评论员。

访客查看账户公共页面 (1234.as/@username) 仅显示 10 条最新嘟文,如果需要查看更多,请关注或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