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绘》潘力

浮世绘是日本江户时代(1601—1867)流行于民间的木刻版画。17世纪后半叶,日本列岛在德川幕府的统治下进入太平盛世,普通百姓的经济能力大幅提高。急速发展的江户地区形成消费中心,培育了成熟的市民阶层和发达的商业文化。浮世绘就是出自民间画工手笔的大众艺术,以流畅的线条和鲜艳的色彩描绘日常生活、民俗风景,和普通百姓难得见到的歌舞伎明星、花魁美人和春宫魅惑,鲜活地表现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百态和流行时尚,包罗万象,也被称为“江户绘”,可以说是日本民俗的百科全书。

——「序章:日本美术溯源」

【第五章 风景花鸟画】

江户时代后期,平民旅行热不断升温,由此催生了大量以“名所”和“街道”为主题的浮世绘系列。日语的“名所”即“景点”或“名胜”,“街道”即道路,名所绘和街道绘就是表现各地名胜和江户通往外地主要道路沿途风景的绘画。19世纪30年代(天保年间)是浮世绘风景画的成熟期,也恰是日本民间旅行热潮兴起之际,富裕起来的江户平民拥有较大的国内旅行自由。得益于幕府推行的“参勤交代”制度,各地道路交通和沿途食宿设施日趋完善,18世纪之后,从偏远的山坳到汪洋中的孤岛,都有道路或舟船连接。因此,当美人画和歌舞伎画日渐没落之际,风景画成为浮世绘这个多彩的平民艺术的最后一场嘉年华。同时,随着时代的变迁,来自西方和中国的艺术也对浮世绘风景画产生了更直接的影响。

关注

丰原国周自称“画虽不及北斋,搬家次数却超过他”,是一位“家无隔夜钱”的典型江户仔,性格豪爽,家境贫寒却乐于助人。他曾是歌川派的门徒,师从歌川国贞。安政年间(1854—1859)开始画师生涯,主要从事歌舞伎画的制作。与他充满激情的人生经历不同,当明治初年洪水般涌来的新文明对传统浮世绘产生极大冲击之际,他笔下的江户末期浮世绘样式却坚持到了最后,并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丰原国周于1869年(明治二年)开始发表的30余幅役者大首绘系列受到广泛好评,被誉为“明治的写乐”。代表作有《五世尾上菊五郎之柴田胜家》,画面明显可见新的时代风貌,色彩对比强烈,尤其是背景中使用的海外进口化学染料“明治红”,是那个时代的典型特征。画面四周还饰有演员的家传纹样,尽管丰原国周沿袭了东洲斋写乐的风格,人物形象颇有夸张变形的逸趣,但整体造型趋于图案化,色彩关系也由于过分鲜艳而略显生硬。此后他又首创在大版联画上表现演员半身像,构图饱满,视觉效果强烈,是歌舞伎画的最后一道风景。

五世尾上菊五郎之柴田胜家
丰原国周
大版锦绘
1869年
神奈川县立历史博物馆藏

月冈芳年约于1850年(嘉永三年)拜歌川国芳为师,并继承了其师的武者绘、历史画等题材,1853年(嘉永六年)发表最初作品《文治元年平家之一门亡海中落入之图》。为满足市民的好奇心,他还根据中日两国的民间奇谈怪闻,制作了许多被称为“残酷绘”的表现血腥场面的作品。1865年(庆应元年)发表的《和汉百物语》系列、《今世侠义传》,以及翌年的《美勇水浒传》和《英名二十八众句》,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幕末时期不安定的社会现状和政情背景。月冈芳年自1872年(明治五年)前后开始从歌川国芳风格的武者绘中超脱出来,以西方绘画的写实手法向更具合理主义风格的“物语绘”方向发展,许多历史故事和时事新闻都成为他的制作题材,并于1885年(明治十八年)始发表若干美人画佳作和大版二幅续系列,其中《月百姿》可谓他风格的集大成,在具有近代风格的构图中饱含抒情的诗意。月冈芳年的代表作《藤原保昌月下弄笛图》,画风在具有静谧雅致的特点之外,还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哀感气氛,体现出时代交替之际人生的寂寥和世态的无常。

藤原保昌月下弄笛图
月冈芳年
大版锦绘
各38.5厘米×27厘米
1883年
千叶市美术馆藏

登录以加入对话
万象千言

本站话题休闲取向,欢迎使用。以下类型用户请勿注册:激进民运人士、左翼爱国者、网络评论员。

访客查看账户公共页面 (1234.as/@username) 仅显示 10 条最新嘟文,如果需要查看更多,请关注或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