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https://shimo.im/docs/473QMy6aQyu2my3w/」
本书是我的散文选集,大部分来自同名波兰语文集。从某种角度说,它可以被当作一本旅行指南,通向由不知名的“另一个欧洲”所滋养的文学意识。我选择用立陶宛大公国古老首都那些街道的画面充作引子。随后的两篇对话需要几句注解:托马斯·温茨洛瓦是一位杰出的立陶宛语诗人,曾是持异见者,现在在耶鲁教书。不久以前,我们一起出现在波兰克拉科夫雅盖隆大学的大讲堂内,面对约两千名学生,讨论民族主义可能会成为波兰与立陶宛和谐共存的障碍。他站在了亲波兰的角度,而我是亲立陶宛的。
——「前言」
完成学业后,他受命在巴黎建立一个天主教使徒协会中心。此时他内心的挣扎开始了,他那无比深沉的气质也许有一个解释:他的生命是一场持续的斗争,是与自己的持续角力。他违背自身意愿做了组织者。不同于许多人,对他来说,成本估算、采购、订立合约和通信不是精力的释放,而是一种负担。他的上级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因为叙尔库夫路上的那幢建筑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成功,但萨奇科为此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他接受上级命令,尽其所能地完成自己必须做的事;然而回顾这一切起步的那些年,他认为这些事吞噬、榨干了他。从我们的交往中,我能领略到他的精确、勤奋和罕见的专注天赋,只是这些品质增加了每日劳作的时长,而且谁知道负荷过重是否加重了他的心脏病呢。他梦想能有自己的时间,还感觉已经扼杀了自己的哲学事业。对话出版社虽然有个法语名字,却为波兰语服务,出版宗教文稿、教皇通谕、声明及宗教相关书籍,主要是译自其他语言的书。萨奇科拥有一颗哲学的头脑,这和拥有哲学知识完全不同,在那些以哲学在大学里谋生的人中间也不常见。这一特点对他出版书籍的质量产生了积极影响,不过却与他的编辑角色不太契合;因此,他默默地反抗着这一枷锁。
——《约瑟夫·萨奇科神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