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彼得-安德列·阿尔特

弗兰茨·卡夫卡的现实是一个广阔的想象力的空间。“我头脑中的一个广阔无垠的天地”,1913年6月他在日记中记下了这句话。卡夫卡的现实生活少有例外地发生在波希米亚省城布拉格一带地区,而虚幻帝国的经验却是无限的和无边无际的。赋予他的文学创作以灵感的,只有一小部分来自这一外部现实的各个地区。他的幻想世界奇怪地似乎没有受到风云变幻的近代历史的触动。20世纪初决定欧洲命运的各个重大事件对卡夫卡的生活看来没起什么作用——他的书信和日记均未对它们给予较大的重视。

——〔前言〕

@reading

【第二章 幼年时代和学生时代(1883-1901)】

●德语男童学校

合适的学校的选择和对社会的态度结合在一起并反映出家庭的社会地位。19世纪80年代末,一个有高升意愿的犹太商人毫无疑问会把自己的孩子送进一所德语学校就读。然而卡夫卡家的人无法进入被公认为精英学校的、只接受上流社会子弟——如出身银行家家庭的马克斯·布罗德——的天主教教会学校。像弗兰茨·卡夫卡这样的中产阶层的孩子只可以上位于肉市场后端旁边的布拉格德意志人民小学。从前屠户在这个地方从乡村供货人那儿买进商品,自19世纪80年代初起,这个地方就充当布拉格肉贩子们的集中经营地。学生们在一幢新式的、布置朴实的四层楼房里上课,这所学校只缺一个大一点的可供学生课间活动的院落。对面是捷克小学,它与德意志男童学校相反,只有少数犹太人儿童——一个年级不到10%;校门旁放着一尊著名的布拉格教育家约翰·阿莫斯·科梅尼乌的巨大半身塑像,它显示出民族的文化意识。由于双方相互记恨,捷克儿童和德意志儿童之间常常发生打架斗殴。这种争斗教师们很少阻止,这与自由主义对待波希米亚王国里的种族冲突的那种漠不关心态度相符。

关注

1917年卡夫卡在一篇教育学问题备忘录中用清楚、忧伤的笔触写道:“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并凭借自己的特色而有资格做事,但是他必须喜欢自己的特色。就我的体会而言,人们不仅在学校而且也在家里力图抹杀特色。”

登录以加入对话
万象千言

本站话题休闲取向,欢迎使用。以下类型用户请勿注册:激进民运人士、左翼爱国者、网络评论员。

访客查看账户公共页面 (1234.as/@username) 仅显示 10 条最新嘟文,如果需要查看更多,请关注或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