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沈从文)搞的那些东西,陶瓷、漆器、丝绸、服饰,都是“物”,但是他看到的是人,人的聪明,人的创造,人的艺术爱美心和坚持不懈的劳动。他说起这些东西时那样兴奋激动,赞叹不已,样子真是非常天真。他搞的文物工作,我真想给它起一个名字,叫做“抒情考古学”。
—— 汪曾祺
图注 程棨《摹楼璹耕织图》(局部) 元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关于古代中国人民如何驯服这种小小蠕虫造福人类的经过,有三种不同传说。第一个近于神话性的,是三国时有个吴人张俨作的《太古蚕马记》,说蚕的起源,是由于一个将军外出作战失了踪,家属悬下了重赏,凡能有人把将军找回,就把唯一的女儿嫁给他。过不久,将军那匹平时心爱、作战又有功的坐骑,就把将军的尸首驮了回来。但找回将军的是一匹马,原约当然不能实现。可是这匹马却每次见到这个女孩,必用前蹄趹地,表示感情。因此,这家中人把马杀了,剥下了皮晒在园中地上,那女孩去园里时,用脚践踏马皮说:“看你还能不能显出本领?”于是一阵风起,那张摊在地上的马皮,把那个女孩卷起,随风而起,不知去向。到得她家中亲属四处找寻,后来才发现挂在一株古老桑树上,成了个大蚕茧。故事虽说是“太古”的传说,就故事安排看来,这个民间故事虽并不古,却有点来历,因为荀子作的《蚕赋》最先也就提到,且影响到后来又比较普遍。蚕是叫“马头娘”,半世纪以前,南方乡下人还极熟习。第二是出于子不语怪和神的儒家说谎造作的传说,把一切重要发明都归于黄帝,却把养蚕织丝的贡献归作他的妃子嫘祖的功劳。原始的神怪性少了,虚伪性却增加。这种谎话经过约二千四五百年封建社会制的各朝帝王,封之为“青陵圣母”,都来加以利用。养蚕既属于妇功,为了欺骗人民,扩大巩固统治者的剥削,每年春天,皇后这个大地主婆还必装得特别虔诚慎重其事,来亲自在“蚕坛”敬奉蚕神,并亲自采采桑,喂喂蚕,作一回虚伪表演,因之增加了人民的迷信。第三是春秋战国一本古文字学书籍《尔雅》的一个关于蚕的记载,说蚕有许多种,用各种不同植物作食料,有桑蚕、柞蚕、萧蚕、艾蚕等等。记载虽极简略,倒要言不烦,极近科学真理。让我们明白,蚕的驯服,和五谷六畜的驯服过程相同,都是由野生经过长时期的、在各种不同条件下,由万千劳动人民,在不同实践中取得成功、失败的许多经验,末后才总结下来,得知一种性格特别脆弱的,必需在特别谨慎细心的照料中,放在家里用桑树叶来培养,同时还得一面不断提高改变蚕的品种,另一面又还得把作为基本饲料的桑树由自然野生改为人工接枝,才能把产量和丝质在改进中不断提高,才能更进一步造福人类的。而比较性格强,耐得住风雨雪雾不同气候变化,消化力又十分强,能野放在柞树上生长,平时只要注意不受鸟雀过度损害,就可在结茧后得到收成的就是柞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