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光掠影〔随笔集〕【美】约翰·厄普代克
▷鸣谢
“一幅市井画”“小小的闪电”“苹果的分量”“书房”“前行”“高估的案例”和“圣桑之手”均首次发表于美国版《现实》。“美国的孩子”和“蓝色长方形”本是美国版《现实》1981年春停刊前不久为该刊撰写,但最后发表于《艺术与古董》。“窗口强烈的阳光”“艺术值这个价吗?”“缺憾”“被大肆炒作的黑尔佳”和“无奈的蝴蝶”是我为各画展撰写的评论,均发表于《新共和》。“维米尔的一幅室外画”首次发表于《旅行与休闲》;“俏皮的莫奈”首次发表于《名利场》;“菲尔德靓丽的乡里乡亲”和“现代艺术博物馆感怀”首次发表于《艺术与古董》;“抑郁缠身的艺术家”首次发表于《纽约客》;“一幅让我挂怀的作品”作为“时代博物馆的一百幅作品”首篇,被翻译成德文,首次发表于德国《时代杂志》。“画中的孩子”是为《纽约时报》图书评论专栏撰写的苏珊·E. 迈耶《童书插画大师专辑》书评。“作家与画家”是为卡特勒恩·G. 耶特主编的《双重天赋:作为视觉艺术家的作家》撰写的导言。发表在《现实》中的几篇随笔,以及“维米尔的一幅室外画”和“窗口强烈的阳光”,曾于1985年以《印象》为题由洛杉矶西尔维斯特与奥法诺斯出版社结集限量出版。在获取复印许可过程中,承蒙陶拉·波雷加拉特斯、凯西·楚克尔曼、爱德华·道格拉斯等大力协助,在此深表感谢。同时,还要感谢卡尔·H. 克莱因慷慨相助,提供其舅父拉尔夫·巴顿的有关信息。
在娶了高中时的恋人、已经为人父之后的十九岁那年,巴顿搬到了纽约。他借助幽默杂志的老三驾马车《小精灵》《鉴赏家》和《生活》声名鹊起,更不用说《时尚芭莎》《时尚》和《名利场》这样的杂志了。在1924年,这些杂志把巴顿奉为“最著名、最受推崇的漫画家”。在巅峰时期,巴顿一幅漫画的报酬高达一千五百美元,而且曾一周内画过八十五幅。他主张“应该禁止画家赚得跟我一样多”。他个子不高,黑发碧眼,衣冠楚楚,举止优雅。他爱看戏,喜欢法国,1915年他首次前往巴黎,用漫画为《小精灵》报道战争。他经常往国外跑,所以朋友们给他起了个绰号“通勤客”。1927年,法国政府授予他荣誉军团骑士勋章,时任法国驻美国大使、诗人保罗·克洛岱尔向他颁授了勋章。同年,《纽约客》以“用放大镜去看”为题,用一页半的篇幅,对巴顿进行了报道。查尔斯·G. 肖的这篇“填鸭式”文章是这样突出这位横跨大西洋花花公子的穿着打扮的:
图1 米格尔·考瓦路比亚《拉尔夫·巴顿》,1927
巴顿所有的服饰都是从巴黎旺多姆广场的夏尔凡定做的,其中包括各式各样的彩色条纹衬衫,以及与每件衬衫质地完全相同的配套衬裤和衣领、白色丝绸汗衫、(饰以白色青蛙纹案的)米色丝绸睡衣和白色波纹绸吊带。他的每条裤子都有专门的吊带……在巴黎,他走路时手不离手杖;在纽约,他走路时手不离拐剑……他不戴领带夹,而是在领结上套上金龟子状的密封圈;在室内时,他特别喜欢穿中国拖鞋……他平时用的香水是香奈儿二十二号。他最喜欢的便袍是华丽的玉色。
图2 巴顿《自嘲像》,约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