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的头20年里,“芝加哥学派”在社会学中一直占据着显著的位置,直到最近,它仍然支配了有关城市问题的各种讨论。该学派存在着两种特别值得我们加以关注的关联性观点。第一种是研究城市区域分布(distribution of city neighbourhood)关系的所谓“生态学途径”(ecological approach)。这种途径最初是在与生物学中的生态过程的类比基础上形成的:依照这种理论,动物和植物通过它们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方式,形成了一种秩序井然的分布态势。R.E.帕克(R.E. Park)把这种观点用在对城市的分析上。他写道,城市“似乎是一个强大的分类和过滤机制,通过一些迄今尚未为人们完全理解的方式,这一机制绝对无误地把某些个体从整个人口中筛选出来,将他们安置在最适于其生存的特定地区和特定环境中”。通过竞争、侵略以及某些类似于生态学的过程,城市成为一个层次分明的“自然区域”。同时,这种过程还支配了不同区域之间的特征“划分”(zoning)。城市的中心地带通常是商业交易和娱乐活动的集中地,“内城”(inner city)四周通常为一些衰败的居民区所包围,在这一区域,分布着大量的廉价公寓或宿舍,再向外分布的一般是稳定的工人阶级区域,在最外围的郊区,居住的则是中产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