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商品化与整个资本主义生产体系的物理环境联系在一起。它具有如下几方面的含义:
(1)资本主义都市是一种“人造的空间”(created environment),它消除了以前存在的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别。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城市与乡村之间维持着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但两者之间也存在着明确的界线。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已经超越了城乡之间的划分。农业已经资本主义化和机械化,并且与其他生产部门一样受相同社会经济因素的支配。与这一过程相连,在社会生活方式方面,城市与乡村的差别也变得日渐模糊。就空间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而不纯粹是一种物理环境而言,“城市”与“乡村”的差别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人造环境”(built environment)与“开放空间”(open space)之间的差别。
(2)在所有前资本主义社会,人类生活都非常贴近于自然,在许多文化中,人们还以一种与西方完全不同的方式走进大自然,在自然的怀抱中生生息息。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人造环境中,人类生活已经与自然完全分离开来了。这种情况首先出现在资本主义的工作场所中,在那里,工作任务的性质以及工厂或办公室的物理环境已使人远离了土壤、天气和四季轮回等自然现象。那些位于商品化的城市空间中的工作场所,则更使人远离了自然。如今,我们绝大多数人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一种完全人造的背景中度过的。
(3)影响城市区域分布的现象与资本主义社会的总体特征有关,同时也为这些特征增添了更多的维度。这种说法听起来是一种老生常谈,但从最近一些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有关城市问题的讨论来看,它却有着重要的意义。有些作者坚定地认为,根本不存在“城市社会学”这样一门学问,至于其理由,则与我上面提到的这两点有关。他们认为,如果人造空间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的话,那么,我们对前者的认识也就可以直接来自于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其实,我对这种观点颇有同感,因为我在前面几章所讨论的现象都与“都市”转变成“人造环境”直接相关,如资本主义的生产、阶级冲突和国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