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开中国艺术:启发全球视野的当代名家25讲》
「献给我们的母亲」
▷作者简介(如图)
▷导言:历史学的视角 https://shimo.im/docs/rp3OMOnb92FbQ4km/
▷概述:中国艺术的25个面向 https://shimo.im/docs/XKq42gW8gluMxZAN/
我们应该时刻牢记:在诸多方面,中国的宫廷与欧洲的截然不同。在帝制时期(约公元前200年—公元1900年),高级官员在宫廷中的作用比贵族要重要得多。那些活跃于宫廷(包括在京城任职)的官吏,都会参与一些宫廷仪式和庆典。因能经常拜见皇帝,那些级别更高的官员在宫廷中的影响力更大。随时间推移,一个人能否官至高位,与其出身的关系渐渐减弱,因此我们不应把宋代后的宫廷社会视为贵族社会。真正决定与宫廷关系亲疏远近的,是政治倾向而非出身,而且随着统治者的更易或政策变化,某一个人在朝廷中的具体位置,或可能在几年内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皇子和皇亲国戚是宫廷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也会随时间推移发生变化。例如在宋代,皇帝要求皇室成员留在京城,并在主要的宫廷集会上列队集合;而到了明代,皇子被送离京城,他们并不参与京城的宫廷文化,而是各主一方,主持自己藩属封地的工作。有时,宫廷中太后当权,在替代未成年君主监听国政时尤为明显。但大多数时候,皇后和其他妃嫔以及公主都不会与上朝的男性有牵扯。不过,她们的男性亲属有时也会在朝廷上权势显赫。在某些时期,特别是在汉末、晚唐和晚明,宦官也会权倾朝野。然后是皇帝本人,作为宫廷的核心,除非是开国之君,生于皇室是其掌权的基础。有些皇帝乐于参与宫廷艺术项目,有些则更愿意让官员或宦官为其处理这些事情。
尽管在社会构成方面,中国和欧洲的宫廷存在上述差异,但在运作方式方面却颇具相似处。中国和欧洲的宫廷都为宗教、艺术、文学、礼仪和政治提供综理会商的空间,举止和品位亦被强调。那些在宫廷里活动的议员、朝臣、宗教领袖、俳优或艺术家都以可预见的方式行事,也经常出现对抗竞争和争风嫉妒的问题。在欧洲和中国,宫廷的支出都有可能失控,大兴土木则会引起针对宫廷未尽责的批评,导致削减开支。那些为宫廷服务的人也面临相似的境况。与为私人服务的艺术家相比,为宫廷工作的画工享有众多优势,诸如雇佣关系稳定,预算灵活,能够接触到宫廷收藏的重要艺术品,以及获得来自皇室的认可。宫廷的社会空间可能会导致宫廷画工间彼此嫉妒,但是他们也可能借此互相借鉴创意和技法,激发创造力。因为统治者经常要求绘制一些为之增添威仪的画作,所以宫廷画的类型也有一些相似之处。在17、18世纪,无论在中国还是欧洲,宫廷都要求画工绘制一些大型作品,以庆祝君主的胜利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