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开中国艺术:启发全球视野的当代名家25讲​》

「献给我们的母亲」

▷作者简介(如图)
▷导言:历史学的视角 shimo.im/docs/rp3OMOnb92FbQ4km
▷概述:中国艺术的25个面向 shimo.im/docs/XKq42gW8gluMxZAN

《宫廷画》

伊沛霞

艺术史家通常认为:宫廷画是在绘画这门更为宽泛的艺术门类下的一支。在中文尤其是明代以降的艺术批评文献中,文人画家的地位远在宫廷画工之上,而且这些文献对中国画的研究产生了广泛影响。人们通常将宋代及以前的宫廷视为作画活动最重要的赞助者,但在文人画兴起之后,宫廷外的画家成为领导力量,宫廷画则变得陈腐守旧。学者经常强调宫廷画的政治意涵,并对具体的画作做政治性解读。
我们可以把宫廷画作为一个元素,放入特定时期宫廷文化的大背景中进行分析。从宫廷的角度思考,我们会问:与宫廷创制的诗词、书籍、音乐、礼仪、建筑等相比,宫廷画是如何被创制的?宫廷画是否为统治者提供了一些借助其他方式无法轻易获得的东西?与宫廷的文学创作或礼仪组织相比,宫廷画的组织是怎样的?我们对宫廷政治的理解,是否能够解释在某一时期而非其他时期创作出了更好的宫廷画?帝王个人对绘画的理解或鉴赏水平是否会左右绘画的发展?或者宫廷的体制架构是否达到了比较稳固的程度,以至于即使在对画并不感兴趣的帝王当政时期,绘画的标准依旧得以保有如初?

关注

宋代宫廷画所依赖的体制亦增益其活力。在宋王朝建立的最初几十年里,来自覆亡政权(尤其是西蜀国和南唐)的画家得到了宫廷的任命,成为宋代宫廷画机构的核心。到北宋咸平元年(998年),翰林图画院共有“待诏三人,艺学六人,祗侯四人,学生四十人为额。旧工匠十四人,今六人”。尽管宋代宫廷对画工礼遇有加,但并没有将他们被归为一般的官员,而是与各种各样有一技之长者(如郎中和司天监正)分为一类,与玉雕工匠和银匠等手工匠人并无明显区别。混乱的文字表述导致一些人误以为翰林图画院隶属于学士院,后者是最重要的政府机构之一。而事实上,皇帝与画工之间的中间人是宦官,而非有品阶的官员。
尽管如此,宋朝宫廷为招募到有才华的画工付出了诸多努力。当画院需要更多画工时,会接受各方推荐,甚至可以由画家毛遂自荐——向画院展示自己的才能,并要求对自己进行评估。一些建筑项目也需要大量画工,即如北宋真宗(997—1022年在位)建造了一座崭新的大型道观,他号召画家前来装饰寺院的大厅,据记载,当时有超过3000人奔赴京城共襄其事。一些秀颖超群者还能够由临时雇佣者转为正式人员。但并非所有画家都渴望在宫廷内拥有一份稳定工作,他们更愿意接受来自不同顾客的委托,或者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创作。在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之前,宫廷仅凭“资次”来评价画工,但在1069年,画院通过“拣试”建立“艺业高低”标准,以此激励技艺卓越者。当这些品阶的职位出现空缺时,有意晋升者必须申明他的专长。画院将安排日期和地点,为候选人提供绢、毛笔和墨。由品阶较高的待诏对候选人是否符合既定标准进行评判。

登录以加入对话
万象千言

本站话题休闲取向,欢迎使用。以下类型用户请勿注册:激进民运人士、左翼爱国者、网络评论员。

访客查看账户公共页面 (1234.as/@username) 仅显示 10 条最新嘟文,如果需要查看更多,请关注或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