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开中国艺术:启发全球视野的当代名家25讲》
「献给我们的母亲」
▷作者简介(如图)
▷导言:历史学的视角 https://shimo.im/docs/rp3OMOnb92FbQ4km/
▷概述:中国艺术的25个面向 https://shimo.im/docs/XKq42gW8gluMxZAN/
宋代宫廷画给后人留下的风格印象是细致描摹。金、元、明代统治者都很欣赏这种风格。魏玛莎(Marsha Weidner)写道,元代宫廷格外重视“微妙而精准的描绘”。李嘉琳(Kathlyn Liscomb)认为,明代初年的权臣虽然对其他更加新颖的创作风格持开放态度,但皇帝倾向于摹仿。在清代,宫廷吸纳文人画传统,尤其是“四王”的正统风格,但对描摹细节的兴趣并未消失。尽管王翚负责督造纪念康熙南巡的巨构,但画作重点并不在笔墨或是对早期画家作品的致敬,而是皇帝在南巡途中经过的地点和活动。毫无疑问,这种对逼真的重视也解释了:为什么清代宫廷画工愿意实验西方的方法以获得体积感和存在感(a sense of volume and presence)。
第二个值得更仔细关注的问题是,大量由宫廷创作的画作都是匿名的。我们有许多关于北宋宫廷画工的记载,但很少在宫廷画上看到他们的落款;与此同时,许多由宋代宫廷画工创作的精美画作也都没有落款。收藏界看重画家的名声,《宣和画谱》将作品和特定画家一一对应。当时有人写道,徽宗喜欢把宫廷画工绘制的画作归于自己名下,认为这解释了为什么如此之多为他工作且画技高超的画工,却在有款识的画作中难觅踪迹。但是,只有当皇帝想要将他人的画作归于自己名下时,才不让其落款。最近,故宫博物院甄选并出版了包含75件清代宫廷画的图录,其中半数以上作品皆不明作者。还有一种从不见落款的宫廷画,我们并未讨论——历代皇帝和皇后的肖像。明代和清代那些描绘皇帝打猎、征战、享受宫廷生活等内容的画作通常也没有落款,也许是因为这些作品中,主题的优先级远远超过了画工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