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开中国艺术:启发全球视野的当代名家25讲​》

「献给我们的母亲」

▷作者简介(如图)
▷导言:历史学的视角 shimo.im/docs/rp3OMOnb92FbQ4km
▷概述:中国艺术的25个面向 shimo.im/docs/XKq42gW8gluMxZAN

《古代中国的艺术收藏文化》张珠玉

约瑟夫·艾尔索普(Joseph Alsop)指出,15世纪以前,世界范围内只有五种古老文明收藏艺术,中国文明是其一。纵观中国历史,大多数情况下,王室都是主要的艺术藏家,这与后来欧洲的情况相似。早在汉代,东汉灵帝刘宏(168—189年在位)创立了或可称为中国第一所美术学院——鸿都门学,选拔并培养才华横溢,为宫廷创作文学、音乐和艺术品的学生。也许,这是将书画作为艺术纳入中国皇室收藏的开端。然而,中国先民不论男女,包括官员、文人、宦官和商人,也都构建了伟大的艺术收藏。这些活动培养了人们对艺术的鉴赏能力,促进了对艺术名家作品的研究,并使人们认识到:拥有大名鼎鼎的书画以及其他稀世之作,是经营文化地位和塑造表面的公众形象的方法。

关注

艺术藏家和艺术赞助人并不相同,但两者的界限经常模糊不清。虽然艺术藏家也可以是艺术赞助人,但并非所有的艺术赞助人都是艺术藏家。随着战国跨区域商业和城市的兴起,古代中国创造了许多装饰精美、非宗教仪式专用的青铜器,成为诸侯、富商的艺术品。在东汉,为装饰各式纪念性建筑,政府机构、寺庙或当地士人委托创作壁画和建筑、雕塑,山东省大名鼎鼎的2世纪武氏祠就是佳例。可是,仅凭借存世记录,我们无法确知这些艺术赞助人是否也积极收藏艺术。
西晋灭亡后,东晋于317年迁都建康(今南京)。直到580年,六朝接连统治中国南方地区。于此期间,壁画、雕塑、碑刻的创制一如既往,在便于携带的媒材上创作书画蓬勃发展,私人艺术收藏渐成气候。这一发展与两个主要因素有关:其一,汉朝覆亡后,朝代更迭频繁,战事令皇家艺术收藏流散,促进了文化精英群体中私人艺术收藏的增长;其二,这一时期涌现了很多出身士族、成就卓越的独立艺术家。与往昔不同,此前大多数艺术家和工匠都默默无闻地为宫廷或地方士人工作,而这一时期,广泛的大众可以接触到这些艺术家的作品,进一步带动了私人艺术藏家的发展。书法评论家虞龢(活跃于5世纪)发现,在其所处的时代,王羲之及其子王献之(344—386年)的书法作品在藏家间很受欢迎,因而伪作也随之而兴。约瑟夫·艾尔索普亦有言,艺术品作伪是艺术市场蓬勃发展的典型特征。
虽然与此后的历史阶段相比,这一时期的著名私人艺术收藏不多,但是这一新趋势触发了一种新的艺术论著类别:其内容包括对艺术家及其作品审美价值的评判,以及为装裱和保存艺术品提供的实际建议。这些著作包括谢赫(活跃于5世纪)《古画品录》、庾肩吾(487—551年)《书品论》和虞龢《论书表》。

登录以加入对话
万象千言

本站话题休闲取向,欢迎使用。以下类型用户请勿注册:激进民运人士、左翼爱国者、网络评论员。

访客查看账户公共页面 (1234.as/@username) 仅显示 10 条最新嘟文,如果需要查看更多,请关注或登录。